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751581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6.28KB
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成语复习教案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
【复习时间】12课时
第一课时
高考成语干扰角度解密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从历年高考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
但是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1、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
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
2003年捉襟见肘未雨绸缪自惭形秽如数家珍
2002年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偃旗息鼓
2001年安步当车颐指气使车水马龙蓬荜生辉
2000年汗牛充栋淋漓尽致洗心革面左右逢源
1999年殚精竭虑美伦美奂炙手可热一劳永逸
1998年望其项背处心积虑火中取栗拭目以待
1997年莘莘学子不孚众望趋之若鹜万人空巷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伦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
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2、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
解密之一:
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如:
例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997题)
例2、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题)
例1中“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然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
“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例2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解密之二:
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
(2000年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
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蔚为大观”“蓬荜生辉”。
解密之三:
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错误判断。
例4、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解密之四:
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例5、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1997年)
“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
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
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
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
“安步当车”(2001年)。
解密之五:
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例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1997年题)
本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改为“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解密之六:
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例7、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
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解密七:
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例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年题)
“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
“想入非非”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
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
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
“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
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都要注意。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
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
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
“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
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
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
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
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
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3、完整性。
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
“反顾”指回头看。
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
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
“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
“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
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
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
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
有些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
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可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第三、四、五课时
弄清用错的类型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
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适当积累和练习,就能有的放矢。
1、不明整体,望文生义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
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
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
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5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例○6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辨析:
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①句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
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成语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