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748614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7.75KB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
生长。
尝:
曾经。
书具:
书写工具,指笔、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
啼:
放声痛心地哭。
○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
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异焉:
对此(感到)诧异。
旁近:
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自为其名:
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为:
题写。
○不
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
不学而能作诗,更奇。
但作者竭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收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聚、团结。
意:
主旨。
一乡:
全乡。
一,全。
读书人观赏。
秀才:
读书人。
○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是:
从此。
立就:
立刻完成。
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文理:
文采和道理。
可:
值得。
○“立就”
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邑人:
同县的人。
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奇:
以……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为奇。
稍稍:
渐渐。
宾客其父:
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作
父亲去做客,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或:
有的(人或物)。
乞:
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利其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然: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
样有利可图,“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日:
天天。
扳(pān):
同“攀”,牵,引。
环谒(yè
):
四
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
○“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
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注意两点:
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余:
人称代词,我。
明道:
宋仁宗年号(103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
先人:
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这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身在异乡却“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称(chè
n):
相当。
闻:
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自:
从。
○从“生五年”啼求书
年,(我)从扬州回来,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前
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速。
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焉:
他,此指方仲永。
泯(mǐn)然:
消失。
指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矣,语气
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
○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
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子:
王安石的自称。
通悟:
通达聪慧。
受之天:
王安石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贤于材人:
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
天赋的才华使他胜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的人,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人才。
○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一
人才。
般有才能的人,再突出其不俗。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卒:
最终。
受于人:
指后天学习所得。
天、人对举,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
不至:
没有达到。
教育。
○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彼其:
他。
○再次强调天
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
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固:
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较之方仲永,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
(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赏析
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
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200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笔墨之简省,以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
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
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
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
“受之天”与“受之人”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
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即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
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
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真难以企及。
二、木兰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唧:
织布机的声音。
复:
又。
当户:
对着门。
惟:
只。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
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
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忆:
思念。
何所思:
想什么。
○一问一答,虽无正面回答问题,但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了突出强调作用。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
(木
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贴(tiè
):
军贴即军中文告。
可汗(kè
há
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称号。
点兵:
征兵。
军书:
征兵名册。
十二:
表示多数,虚指,下文“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
与下文中的“阿爷”均指父亲。
○“大点兵”、“十二卷”说明军情紧急,“卷卷有爷名”写出木兰父亲的骁勇善战,反衬木兰是将门虎女。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
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
市:
买。
鞍马:
泛指马和马具。
○木兰叹息的真正原因:
天子征兵,父亲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
i):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
早晨。
溅溅(jiānjiān):
水流声。
○“不闻爷娘唤女声”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父母充满了依恋。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黑山:
与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胡骑(jì
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下册 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