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户融资难浅析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745608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14KB
从农户融资难浅析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农户融资难浅析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农户融资难浅析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扭曲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农户融资特点及融资难的原因
(一)农户融资的特点
农户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融资需求的数量总体大个体小,融资农户居住地点较分散;
不同类型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融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农户融资多以短期为主,有延长融资期限的意愿,最需要低利率融资;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村民之间相互了解,能比较方便的获得借款人的品德、经济状况等相关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而外来机构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
农户融资没有可抵押的物品,也没有相应的担保,这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的瓶颈;
农业保险不完善、不配套,决定了农村的信贷资金风险更大;
融资用途越来越多样化,教育和医疗等生活性融资仍占很大比重,但农户融资的真实用途很难被监控。
(二)农户融资困难的原因
1.融资成本高。
目前中国的正规金融都是商业性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
农户融资户数多、金额小,农信社为了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农户信用调查、建档、评级、授信和贷后管理的工作,增加了融资管理成本。
过高的融资成本抑制了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积极性。
2.农村信用环境差。
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体系主要靠农信社自己选取的标准和指标,由农信社与代表一起打分确定,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信用评级基础上发放贷款,容易发生信用风险,形成不良贷款。
再加上农户对个人信用的意识较弱,又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恶意逃废信用社贷款的现象经常发生。
3.农户融资抵押担保体系不健全。
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农房、农作物等资产不可用来抵押,缺乏合法的抵押物品是造成农户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
而在市场环境中,保证机制是金融交易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农户缺乏抵押担保机制,必然导致农村信用风险的增加。
4.农村保险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到目前为止,很多地区的农户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差,一遇到天灾或者突发的环境污染等,就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但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对风险控制的需求。
而政府主导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农户损失得不到补偿,融资本金也无法偿还,导致产生的风险全部由农村金融机构承担,加大了机构的信贷风险。
5.农业生产相关问题。
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收益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又差,从而导致资金向非农业方向转移,农村市场很难吸引外部资金,商业性金融活动难以广泛开展。
二、农村信贷现状及制度扭曲的成因
(一)农村信贷的现状
农村信贷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由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资金,因此这项制度涉及到三方主体——需求方,供给方及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方。
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相互制约是维持制度体系的前提,若三者之间出现利益失衡,体系实践就会偏离预期目标。
1.农村信贷需求状况。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市场有巨大的融资需求,包括农业生产、个体工商户、农村基础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增加。
农村经济出现多种产业并存的局面,农户的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他们需要大量融资来支付生产、设备维护等费用。
农村信贷需求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除了生产经营方面的需求,农户在医疗卫生、子女读书、住房消费、婚丧嫁娶、交通和通讯设备上也有较大的资金需求。
(2)农村信贷资金需求结构有所变化。
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资金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不仅出现对中长期信贷资金的需求,而且时间上也更灵活。
以前的春贷秋收及短期信贷需求旺盛的状况已经不再适应现状。
2.农村信贷供给状况。
虽然农村信贷需求量不断加大,信贷结构也有明显变化,可是银行并没有更多向农村提供贷款,而且创新力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对信贷资金规模与结构的需求。
(1)正规金融机构农村营业网点急剧减少。
农村信贷机构是农村信贷供给的主体,虽然中国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但它们在农村的营业网点迅速收缩导致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虽然邮政储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有所增加,但是发放小额贷款时间较短,对农村金融支持有限。
因此,有效供给主体较少,不能满足农村信贷的需求。
(2)农业资金外流严重。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了大量存款,但向农村发放的贷款相对较少。
中国农业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的县级以下网点只有资金组织权、贷款申报权,没有抵押和质押贷款的决定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却只专职发放粮、棉、油收购专项贷款,并没有针对单个农户的贷款项目,对农户的资金支持力度也微乎其微。
农业信用合作社实行“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贷款投放上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和非农项目集中,对农户提供贷款数额较小。
虽然邮政储蓄网点有所增加,但它对广大农村提供的资金有限,这就使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的大部分资金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网点流出,而农户却很难获得贷款。
(3)农村信贷服务创新不足。
针对农户推出的贷款种类少,不能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需求;
贷款发放手续复杂、效率较低、贷款申请审批时间过长,农户对贷款的需求又有时效性,烦琐的手续会延误时间,容易造成过时借款;
同时担保和抵押制度也制约了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
因此,大部分农户不愿意费尽周折到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创新,很难向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支持。
农村信贷供求关系矛盾突出:
农户具有强烈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农业自身的高风险特点,使得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纷纷撤出农村,同时仅有的产品又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因此,供求双方之间的矛盾导致这项制度很难顺利实施,达到扶持农村金融的目标。
(二)农村信贷制度扭曲的成因
1.发展环境与政策背景发生了变化。
随着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信贷需求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传统农业向生产、经营、消费并存的多元化需求转变,生产信贷需求下降,经营需求增加,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
以短期需求为主向中长期需求为主转变,过去农户借贷主要是以小规模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短期化特征明显。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农业科技的推广,土地规模相对集中,规模化种、养、加工成为可能,需要相当数量的固定资产投入。
分散小额借款向大额借款转变,小额农贷已难以满足需求。
2.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形成了差距。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制度设计无法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的变化,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首先是大与小的矛盾,对部分农户贷款存在数量抑制现象。
据调查,“小额”的最大额度被限定为不超过2万元。
而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大额需求旺盛,这往往是小额农贷不能解决的。
其次是长与短的矛盾。
虽然当前放宽了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但最长不能超过三年。
而且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贷期限仍主要集中在一年以内,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最后是宽与窄的矛盾。
根据规定,“小额农贷”以“具有农业户口,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农村生产经营的农户、个体经营户”为贷款对象,贷款用途要求用于春耕生产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而现在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过去的农户已不属于农业户口,但与当地农户一样从事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而且规定中的这些用途目前也不是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不是农村信贷需求最旺盛的领域。
制度规定支持面过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额农贷”的作用。
3.体制改革与市场竞争引发了冲突。
最近几年,农村金融改革的一大特征,是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垄断者,理论上的“三驾马车”,现实中并没有“并驾齐驱”。
涉农金融机构定位严重不对称,搭配不协调,进一步加深了“一社难扶三农”的困境;
农村信用社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在信贷资金定价上,自身经济效益高于社会效益,信贷资金存在“非农化”、“垒大户”、“高利率”倾向,偏离了改革初衷而导致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额农贷”持续纵深发展;
在信贷管理上,信贷人员不愿意深入群众,习惯等客上门,缺乏主动营销、挖掘优质客户、拓展新客户关系的意识,激励机制难以到位,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有的农信社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信贷员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
4.商业运作与惠农政策产生了矛盾。
首先,缺少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不论是服务区域,还是资金的投向、投量、利率,从目前看都可称得上是一个准政策性金融机构,理应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
改革至今,信用社仍然面临一些制度束缚,享受优惠政策不充分,缺乏维系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风险补偿、税费支持、信贷管理等配套政策的支持。
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村信用社的放贷积极性。
其次,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和商业化运作存在矛盾。
贷款农户为减轻负担,都希望利率越低越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从事风险大、管理运营成本高的小额信贷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提高利率无可厚非。
低利率难以抵冲小额农贷成本,长期利差的减少造成利润空间缩小,在没有国家利息补贴的情况下,会使农村信用社本来资产质量低下和亏损严重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此以往,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可持续性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也将难以为继。
5.农村信用社管理困难加剧与政府配合支持不够形成包夹。
一方面,由于“小额农贷”点多、面广、零星分散、金额小,而农村信用社因撤乡并镇相应地实行了减员增效、撤并机构、收缩阵地的策略;
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少、申请贷款的农户数量大,每个信贷人员要管理不同村落数百笔贷款,要做好贷前、贷中、贷后工作,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随着农户经济状况、农村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农村撤乡并镇和工作重心转移后,乡村政府对“小额农贷”的关注、指导和支持有所减弱,未相应配套于农、牧、林业科技革新服务政策与措施,也未完全承担起对农户的信息指导与交流,农信社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三、完善农村信贷制度的对策
1.加强农村社会信誉环境建设,创建适合农村金融的失信惩戒机制。
加大信用宣传,使农户了解到按时还款所带来的以后融资便利性和声誉增强所带来的切实好处。
建立一定的公示机制和标准,要将严重违约的农户情况公之于众,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增大其违约的社会惩罚力度。
2.完善农村信贷立法。
农村金融要发展,必须依靠立法给予保障。
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除市场风险外,还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的威胁,因此农业信贷并不吸引金融机构。
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引导农村信贷供给主体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将更多资金服务三农。
在立法方面我们可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定专项法律,以规范农村融资行为。
3.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活动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目前,《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禁止农户以农房、农地经营权、农作物和林木抵押融资。
所以,创新农户融资抵押制度,必须对现行的相关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户 融资 浅析 中国农村 信贷 制度 扭曲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