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平均利润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730233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54KB
第五章平均利润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五章平均利润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平均利润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剩余价值是一个理论抽象,它反映了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支付的可变资本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直接看到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利润,因此这里要阐述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剩余价值范畴转化为利润范畴的逻辑。
补充:
成本价格
成本:
1.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与资本主义耗费
A.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
为生产某种商品,需要耗费:
a.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
厂房、机器设备的磨损。
(物化劳动)
b.劳动者支出的劳动(活劳动)。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用价值表示:
商品价值=c+v+m。
B.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耗费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中耗费的只有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以在资本家的观念中,生产的耗费只有c+v。
这样,c+v就成为按资本主义观念所看到的商品生产的耗费(成本)。
2、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剩余价值是劳动(可变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只作为“劳动的吸收器”发挥作用,使流动状态的劳动转化为凝固状态的劳动。
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二者作为生产要素缺一不可,所以,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和用于支付工资的可变资本并无区别。
这样,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就被归结为单一概念——成本。
成本价格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支付的工资价值之和,它是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
这样,商品的价值就从“c+v+m”转化为“k+m”。
(“k”代表成本价格)
3.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1)在成本价格的概念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因而掩盖了可变资本(劳动)是剩余价值真实源泉;
(2)资本家把成本价格看作商品的真正价值,因而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在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从流通中获得的。
(一)利润(资本增值额)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价格的概念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以上的余额。
这个余额是资本家预付了资本才生产出来的,在他的观念中全部预付资本都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当从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从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所取得的现象形态。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从原有的c+v+m,进一步转化为:
商品价值=k+p(“p”代表利润)
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与剩余价值是用不同概念反映的同一个价值实体。
剩余价值的概念反映出这一价值实体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而在利润形态上同一价值实体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揭示本质的范畴,利润是掩盖本质、形成假象的范畴。
(二)利润率
1.利润率:
利润率是利润(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p’=p/C=m/C
(p’代表利润率;
C代表预付总资本)
由于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资本是连续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很难计算资本周转一次带来的利润量,所以,计算的常常是资本的年利润率。
这时,
P’=M/C=(m’vn)/C
如果资本每年周转一次,则年利润率就等于上面所说的利润率。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计算公式不同及由此反映出的数量不同:
p’=p/C=m/C;
m’=m/v
所以,p’<
m’
(2)反映的内容不同:
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仅反映资本在量上的增殖程度。
3.利润率的实际经济意义:
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经营效益的最重要指标。
提高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经营者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的重要途径。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
(2)资本的有机构成;
(3)资本的周转速度;
二、竞争
(一)、同一产业内部的竞争
卖方企业之间的竞争,包括价格竞争,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形式的非价格竞争。
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可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企业利润,即超额剩余价值。
(二)、竞争手段和竞争类别
1.卖方企业争夺买方的竞争手段:
价格变动营销努力销售组织与服务产品创新对市场竞争进行限制
2.市场竞争关系: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又称不完全竞争
寡头竞争,又称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
(三)、寡头竞争与合盟
1.竞争形式的改变
产品创新
价格竞争
品牌经营
“价格领袖制”,即该部门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再跟着干。
一般该价格包括成本加适度利润。
2.合盟
在继续竞争的同时,寻求通过合盟瓜分市场的机会,力图以某种垄断方式维持高利。
(四)、跨部门竞争
跨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
发展缓慢、利润率低的部门
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
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的变动,促使各部门的差别利润率趋向社会不同部门的平均利润率。
局限性: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三、利润率的平均化和生产价格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各个产业部门本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不一样,使得各部门、各行业的利润率都大不相同。
而所有的资本所有者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追求高额的利润。
在现实生活中,利润率的高低是由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等这些具体因素决定的。
如果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速度慢的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目的,资本所有者就会放弃这些企业或行业,而跻身于利润率高的行业,因而必定会造成激烈的竞争。
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也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事例见书P96
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所有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其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
从本质上看,平均利润率就是把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资本总额。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就意味着等量资本大体上可以获得等量利润。
各个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
平均利润率。
但是,不能把平均利润看成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数,平均利润率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的绝对利润量相等。
因为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取决于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
(2)取决于社会资本在各个部门的比例关系。
例如,在(表1—2)中,如果食品部门的资本为500,纺织部门的资本为300,机械部门的资本为200,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平均利润率会发生变化:
由原来的20%提高到23%,而三个部门所得利润的绝对量也不相同,各部门所得平均利润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差额都有差异,连资本有机构成属中等水平的纺织部门也不例外。
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从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表明一种趋势,而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因为前面分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我们是把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个部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
事实上,同一部门中各企业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别,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而引起的各个企业利润率高低不同是必然的。
其中少数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而有的企业却得不到平均利润,只有多数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因此,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部门内部各资本所有者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激烈竞争。
(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品的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所以,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实质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
生产价格的形成,必须以平均利润的存在为前提。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当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交换就不再以价值为基础了,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作上下波动。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一、借贷资本与利息
(一)借贷资本
我们把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叫职能资本,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在社会资本中,除职能资本外,还有另外一种资本,叫做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资本所有者通过货币借贷关系来获取利息的一种资本形态。
货币借贷关系对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流通与资金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不一致性。
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矛盾:
一方面有着大量的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生产却缺少资金。
如果任由这一矛盾发展下去,就会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
那么,是不是需要银行多印一些钞票给这些资金欠缺的单位呢?
这显然不太现实。
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
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让闲置的资金转移到急需资金的企业中去呢?
事实上,只要建立起货币资本市场,运用借贷关系或手段,拥有大量闲置货币资本的企业,就会把手中的货币资本贷出去,供急需货币的企业使用。
在资本借贷关系中,贷款者保留了资本的所有权,借款者则仅仅取得资本的使用权。
企业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不能独占,必须分出一部分作为资本使用权的报酬。
企业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支付给货币资本所有者的那部分平均利润就是利息。
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直接表现为G——Gˊ,即贷出货币资本,收回更多货币资本的运动。
这样,秘密就被揭穿了:
借贷资本所有者之所以把货币资本贷放给职能资本所有者使用,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可以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使自己的资本增殖。
也正是由于借贷关系的存在,使同一货币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资本所有者把货币资本当作资本贷出;
企业作为资本使用者把货币资本作为借入资本。
“一个人有了两个身份”,当然,这无须惊慌。
因为借贷资本只能在职能资本所有者手中发生作用,只能产生一次利润,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只不过是对同一资本带来的平均利润进行了一下分割而已。
在借贷关系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所取得的平均利润,其实要被分割为两块,一块归企业所有,另一块则要归借贷资本所有者所有。
一般情况下,往往把企业借用货币资本经营所取得的平均利润,扣除利息以后的余额叫企业利润。
在借贷关系中,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相互分离的,借贷资本所有者掌握着资本的所有权,职能资本所有者取得资本使用权。
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要获取利息;
作为资本的使用者,则获取企业利润。
既然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那么利息量就只能由资本的借贷者和借入者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来决定。
利息量=借贷资本×
利息率。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利息率=借贷利息÷
借贷资本。
例如,1000元的借贷资本,每年可得利息60元,则年利息率=60÷
1000=6%。
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利息率高于或等于平均利润率,表明借入货币资本的企业得不到任何好处,他当然就不会去借钱从事经营了。
那么,利息率会不会等于零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平均利润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