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2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728386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06KB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2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2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好像就是如何变着方式让学生学、学、学,而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够。
为此,我们开展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要弄清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
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与他主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
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
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制定确切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组织、指导、激励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并自主实现学习目标。
具体来说,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所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情形:
整个教学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当堂掌握教学内容为目标,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和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精心组织、恰切指导和激励评价为手段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对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一种可供师生操作的基本框架。
概括来说,该模式是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性学习并掌握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强调师生交互作用的前提下,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及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的理想目标。
(二)意义
第一,可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
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再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
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关照,这种关照正反映了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个性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这种学习个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只要教师传授了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就算实现。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它在追求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追求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由于学习个性是形成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心理基础,因而解放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真正形成。
第二,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搭建起学生学习活动与知识建构的桥梁。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
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并获得全程性的体验与感受,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第三,可使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在开放中走向融合。
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本来并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但自主性学习却可以基于课堂而存在,甚至是超越课堂而存在。
这种状态既可以真正拓展自主性学习的外延,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益得到真实的延伸。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很少关注教育的生活意义和学生的生存状态。
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堂则能较好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从内容上来说,它不仅追求理性生活,更追求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
从形式上来说,它不仅要实现对理性生活的认知,更要实现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和对审美生活的感悟。
对理性生活的认知,可使学生获得理智感的激发,从而过一种“求真”的生活;
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可使学生获得道德感的生成,从而过一种“求善”的生活;
对审美生活的感悟,可使学生获得美感愉悦,从而过一种“求美”的生活。
第四,可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自身的优势,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身心发展特点,站在学科知识体系及现有教学资源的角度,给学生确立恰切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教师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基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学生实施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可创设条件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突破课堂的预设收获精彩,不断体验教学的成功和快乐,强化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
三、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学会。
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先前的学习水平和他所受教育质量的差异。
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必须使教师具有对所有学生的期待,而不是部分同学。
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学习内容。
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
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
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评价乃是掌握性学习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掌握性学习的有效手段。
掌握学习的方法是:
确定每个形成性学习单元的内容与目标;
编制形成性测试的试卷两份;
在单元学习后进行测试;
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再测试;
结果分析。
掌握学习理论对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操作依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杰斯。
罗杰斯在其学习观上特别倡导有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由四个要素构成: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
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来自自我内部;
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等都发生变化;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罗杰斯倡导有意义学习其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学习”。
罗杰斯还特别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他概括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在主客体关系上,应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辅导者与学习主人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目标上,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自由;
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
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建构主义理论既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
教师不能简单地呈现知识,更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强制学生接受,而是洞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彼此交流、相互质疑,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查和批判,最终形成自己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这些理论具有重要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的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
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
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
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与主体性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确立,既要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又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
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支持。
内在条件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外在条件则主要来自教师的创设。
(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内在条件
1.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自身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
它包括自主驾驭时空的意识、自主求知的意识、自主交往的意识、自主活动的意识等。
自主意识是主体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
所以,学生必须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
2.学生的独立意志
意志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维持性因素,如果没有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就无法进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性学习中独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
意志通常是在主体碰到障碍或抵抗时才会产生和发挥作用。
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有自己思想上的,也有自己心理上的,还有来自外部的,克服这些障碍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独立意志的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指导 学生 自主 性学 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