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新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719644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71.64KB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新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新Word文件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88年,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1776年,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P5-11)
A、军事侵略: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法缔结了《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连续进行了4天大屠杀,制造了旅顺惨案;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在庄王府一处杀害义和团团民和平民1700多人;
1900年俄国人侵中国东北时,在江东六十四屯杀死数千中国居民,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B、政治控制: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C、经济掠夺:
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夏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D、文化渗透:
一些传教士凭借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无视中国法律和民族感情,干预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活动。
19世纪60至90年代,教会还把治外法权扩大到教民(中国的信教者),引起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酿成“教案”
列强制造侵略中国的舆论:
“种族优劣论”。
诬蔑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
“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P12)
A、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C、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保持。
D、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E、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F、中国人民深受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6.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分类:
(P13)
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方、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的,它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7.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
(P14)
A、鸦片战争后,产生了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
B、19世纪60年代,洋务企业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C、70年代后,在新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业工人队伍又得以扩充。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外,特点为:
A、伸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B、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
地区(上海、广州、武汉、天津)和行业(纺织、面粉、采矿、铁路)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8.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矛盾:
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9.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及其联系:
(P15)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和富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区别:
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其联系: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9.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P16-19)
A、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设下埋伏,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人民闻知割台消息之后,表示与台湾共存亡。
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默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B、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
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牺牲。
10.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的原因:
(P19)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列强彼此勾心斗角,甚至可能爆发战争,各国经过协商,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
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1.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A、社会制度的腐败。
(最根本的原因)B、经济技术的落后。
12.辛亥革命前民族意识的觉醒:
(P20)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895年。
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8年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来激励中国人。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P24-29)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创立了拜上帝教,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的文章。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1859年。
洪仁秆向洪秀全提出了《资政新篇》。
内容是:
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
在经济方面。
发展近代工商业。
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改革弊政,革除陋习。
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天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A、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B、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C、《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C、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学)
D、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E、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A、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B、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C、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2.洋务运动:
(P29-34)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封建统治阶级部分成员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被成为洋务派。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以下几个方面:
A、兴办近代企业。
沪(曾国藩把持、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宁(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
闽(左宗棠在福建他办的马尾船政局);
津(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和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
B、建立新式海陆军。
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C、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D、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是失败的标志)
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
B、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C、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D、统治集团中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3.维新运动:
(P34—39)
亡国亡种的威胁迫使中国人去寻找新的救国方案,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通过以下行动宣传维新主张:
A、向皇帝上书。
最著名的是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B、著书立说。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仁学》;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C、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日本变政考》;
D、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
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
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守旧势力发动政变,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A、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定程度冲击了封建制度;
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D、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自身的局限有: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脱离人民群众。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
1.清末"
新政”:
(P41)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其内容:
改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