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717776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02.13KB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注意事项:
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酒剂
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
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二、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三、灸法操作技术规范
1、艾柱直接灸
(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2、艾炷间接灸
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1)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2)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3)隔盐灸:
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
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
(4)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
3、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
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此为悬起灸。
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3)回旋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4、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操作方法是: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7、天灸:
天灸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
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
8、注意事项
(1)、灸法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症、寒证和阴症为主,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病症不宜施灸。
(2)、施灸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3)、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
(4)、孕妇的腹部和骶部不宜施灸。
四、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推拿手法虽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2、常用手法
(1)、滚法:
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吸定部位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2)、一指禅法:
用拇指罗纹面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腕部放松,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手法频率在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3)、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时压力轻揉均匀,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50次左右,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
(4)、推法:
常见掌跟推,肘推法等。
(5)、拿法:
常用于颈椎病、肩周炎等。
(6)、按法:
五、拔罐疗法操作规范
1、设备
玻璃火罐、竹筒火罐、抽气罐等。
2、吸拔的方法
(1)、用大弯钳夹住棉球,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6)、水罐法:
一般应用竹罐。
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7)、抽气法:
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或者用市场上做好的成套塑料抽气拔罐器操作。
3、操作程序
(1)、操作方法:
准备材料:
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大弯钳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打火机,或酒精灯等。
(2)术前检查:
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
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
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
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闪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
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5)起罐:
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
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
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
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
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
叩得慢则吸力小。
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
可根据病情来决定。
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
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
一般以7次为一疗程。
(9)部位:
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
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4、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
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
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
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
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六、敷贴疗法操作规范
1、敷贴的选择
一般选用芳香开窍、辛窜通络、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葱、姜、蒜、韭等;
也可选用一些药力峻猛的有毒药物,如南星、生半夏、甘遂、巴豆、斑蝥等。
可根据不同病情选药配方,自制穴位敷贴,但要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和过敏性。
也可用已经制成品的穴位敷贴。
2、使用方法
根据病症、疼痛部位选取穴位或痛点(选穴原则同针灸治疗)。
将施治处皮肤洗净擦干,把从防黏纸上揭下的贴膜粘贴在选定穴位的皮肤上,按揉片刻。
1~2天换1次贴,2周为1个疗程。
七、刮痧疗法操作规范
1、操作准备
医用刮痧板几块,据不同部位选用;
医用刮痧油1瓶。
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将刮治部位洗搽干净。
2、刮治部位
首选要刮“百痧门”大椎穴部位,及“千斤锁”双侧肩井穴部位,然后针对具体患者操作。
(1)、背部:
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
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
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取颈部两侧或喉头两侧。
(4)、胸部:
取第二、四肋间,胸骨向外刮,乳房禁刮。
(5)、四肢:
取臂弯(肘曲面)、膝弯(腘窝)等处。
3、操作方法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医用刮痧板蘸上刮痧油或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生院 中医药 临床 技术 操作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