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考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708939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80KB
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考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于是针对教师的各种荣誉称号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等的评比接踵而止,还有评定职称要求在某一层次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这对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到底如何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教师,同时也根据刊物平时来稿的情况,谈谈我本人对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研究情况的认识。
二、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研究现状
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目前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责任型的研究。
这些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这种研究能力。
所以,这部分人能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列。
这些教师提供的教研论文就是高质量的、符合教改发展趋势的、对一线教学有指导价值的。
这类教师如深圳育才中学的夏献平老师、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林祖荣老师、江苏常州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吴举宏(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副校长)等(用具体事例说明)。
第二类是功利型的研究。
这类教师的教研完全是因为某种需求而进行的临时性的研究。
例如,有的是为了评职称,或者是评学科带头人等需要论文,有的是想升迁某一个领导岗位,需要具备相应的成果时才想到要发表论文。
当然,这些教师提供的论文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最近听到一朋友说,某个省组织了一堆课题。
参与的人不少,开题,结题会议很隆重。
但内部人说,搞课题,不去动手实验,开会也就是吃吃玩玩。
没有去做报告写的各项实验。
但课题报告却按时上交。
原来,主持课题的是为了弄经费出成绩,参加课题是为了评职称。
从我们杂志的来稿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属于这种情况。
(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评职称前后稿件量增加,托熟人、找关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
第三类是兴趣型研究。
这些教师,将责任性研究上升成了“爱好或兴趣”。
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将教学研究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去追求。
职称评了,职务有了,仍然一心一意潜心研究,不断有新的教研成果出现,个人素质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如夏献平,从1988年起开始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到目前已发表论文340多篇,主编教学用书40多本,曾为《中学生导报》担任3年主编,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在教学研究方面已是硕果累累,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也是很高的。
可他现在依然是成果不断,还不计报酬为我刊主持互动平台栏目。
这些教师更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二)存在的问题
1.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教研意识
我们了解到在一线教师中只教不研的现象普遍存在。
几年前《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就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中小学教师中,有“八成以上从来未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2.教研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存在科学性问题
在来稿中我们也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的教学论文与他们的课堂教学及学科教学质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教学研究已成为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
许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论文,评职称时拿来几道试题,或者是从网上下载拼凑一些资料让给刊登出来急用。
因为理论是论文的灵魂所在,没有了理论,论文就没有了份量,缺少了力度。
一些老师平时不注意教育理论的学习,申报职称时提供的“论文”尽是一些习题解析、复习资料,或是学科知识拓展之类的东西,文章缺乏理论支撑,评职晋级不予鉴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曾在《生物学教学》上发表过一篇《浅议教研论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列举了大量的论文中的科学性问题。
如有的教师根据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这一叙述,而提出“胰岛素内含有51个氨基酸”(应该是氨基酸残基),有的教师根据ATP的名称,提出ATP中有3个磷酸(只能说是磷酸基团)。
当然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
3.个别教师的教研论文存在抄袭现象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重任。
这种现象发生在教师身上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三年前曾有一位山东的女教师把某位教师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的一篇论文中的“地理”两个字改为“生物”在我刊发表,很快就有几位教师检举揭发。
核实后我们既为我们工作的失职感到惭愧,更为这位教师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
(简单介绍处理过程)还有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我刊2004年第4期上的《浅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作用的“粗”与“细”》一文(作者是广州市的一位教师),但是这个成果却是株洲市7中周华锋老师在2002年12月带领学生做的课题研究,当时已经在省上做了展示和交流(但未正式发表)。
这位老师和周原来是一个单位的同志,后来调入广州发表了这个论文。
周老师从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就和这位老师的学校联系,因为这个学校要评什么示范学校,也需要教师有成果,所以极力保护。
后来周老师又要我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我提供了这个学校以及这个教师的电话号码,但是当我说明要干什么时,对方立即就挂断电话。
直到现在这个事情还没结果。
再有北郊的一位老师在评职称时竟然把别的老师发表的文章改成自己的名字,重新印了一份杂志,结果露馅,被取消评职称的资格。
这种窃取他人研究成果、弄虚作假、败坏师德师风的行为确实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引以为戒的。
4.教学研究的务实性不够。
出名的教师不等于是名师。
因为名师最重要的条件是在长期与学生、家长、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有个别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写论文上,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怎样。
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追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实效。
三、问题思考与建议
(一)对教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中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方面如中学教师目前的处境(课时多,压力大)、不同地区对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甚至在多方面因素中存在侧重面。
我个人认为影响教师教学研究的因素主要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称评定是转折点
目前中学阶段教师职称评定主要分为:
中学三级\中学二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正教授级等。
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教师来说中学高级是职称评定的顶峰,因为只有极少数教师可以评定正教授级或中学特级(是一种荣誉称号,不是职称),所以职称评定是形成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转折点。
许多教师往往在评定高级前不定期撰写教育教学类论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名度。
可一旦评定高级后,由于没有多少希望能在职称上进一步发展,或许出于无望的心态,或许出于自足的心态,在职评的后续阶段往往会造成相当部分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出现“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意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在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菲伦斯将其引入到职业生涯中,用来描述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不前,或发展可能性很小。
教师作为一种传承思想和文化的职业同样存在着“高原现象”,它是指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如职评、晋升、外界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发展的停滞阶段,而这种“高原现象”直接导致教师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用思想和行为的懒散给个人发展画上了句号。
2.政治前途是导火索
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怎样的潜规则?
行政职务与教师专业职务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都是职评背后制约教师发展的黑手。
有些学校在评职称时不是评职称,而是凭职位,许多教师对其望而生叹,不是前进,不是绕道走,而是干脆停步不前,无奈地接受事实。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导致在学校出现了“重位轻为”的倾向。
如对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别人问:
教什么?
许多教师以担任所谓高考的“主科”为荣;
(当然我们生物教师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
在此穿插在未央区调研时几位教师在饭桌上的发言)35岁以上的青年教师,别人问:
当什么?
许多教师以自己在学校中担任某一职务,作为自我评价和肯定的标准。
而35岁似乎是一位教师政治前途的黄金切割点,同时也是关键期,许多教师在“35岁”前非常敬业,内心中充满着对前途的憧憬。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并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前途,而形成了“35岁情结”。
欲望是一种动力,当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更多时是一种阻力。
因此政治前途的失望成为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导火索,许多教师因此浪费最为可贵、最能出成绩的教学年华。
3.教学水平制约是关键
教学传授的是科学,而其本身却是一门艺术。
教学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往往会出现“高原现象”。
或许是暂时的停滞,或许是发展的潜伏┅┅特别是面对目前的新课改,许多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专业理念不适应,专业知识不适应,专业能力不适应,专业情意不适应。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感觉到这一现象后,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而是会归因于自身水平有限,而失去一次质的飞跃的机会。
对自己产生不信任就是对自己的全部否定,怎么可能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所以教学水平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出现“高原现象”的关键,它让一些优秀的教师从此开始颓废,失去对教学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4.不堪重负是外因,个人素质是内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教师的负担是很重的,压力是很大的。
一般每个教师每周都要上16节课,有的甚至要上20多节课。
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压力,“政府压教委,教委压校长,校长压教师,教师压学生”是教育界中压力的“移花接木”。
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
应试教育中谁是受害者,难道仅仅只有学生吗?
许多社会的舆论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教师,而实际上教师同样是受害者,许多教师在“辛辛苦苦地折磨学生”,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冷漠和社会的谴责。
在面对各种压力的同时,再加上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许多教师只是在年复一年机械重复所教的知识,没有反思,没有提炼华,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真是“年年岁岁生不同,岁岁年年教相似”。
真正的教育没有重复,只有创新。
没有创新,怎么会不可能出现“高原现象”呢?
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提升自己。
在各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特别是高道德要求下,教师已成为社会上心理问题、亚健康人数最多的一类工种。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最新调查显示:
在中小学教师中有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二)几点建议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那些对策呢?
我个人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去努力:
从外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物 教学研究 现状 问题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