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700929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55.13K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的目标区间值,
、
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
失业率(城镇):
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
基尼系数:
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
城乡居民收入比:
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
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或子目标)构成,各子目标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2、子目标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
为第j个子目标的实现程度,
为第j个子目标中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为第j个子目标中最后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四、附则
本方案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附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
标准值
(2020年)
一、经济发展
29
1.人均GDP
元
12
≥31400
2.R&
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4
≥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0
4.城镇人口比重
5
≥60
5.失业率(城镇)
≤6
二、社会和谐
15
6.基尼系数
-
2
≤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2.80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
≤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6
≥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3
=100
三、生活质量
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00
12.恩格尔系数
≤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12
15.平均预期寿命
岁
≥75
四、民主法制
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7.社会安全指数
≥100
五、文化教育
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16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5
六、资源环境
21.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84
22.耕地面积指数
≥94
23.环境质量指数
说明: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附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本年
上年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附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一、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计算公式为:
人均GDP=GDP÷
年平均常住人口
资料来源:
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R&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
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
当年GDP×
100%
研究与试验发展(R&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
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四、城镇人口比重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
人口总数×
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五、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
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
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
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
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六、基尼系数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因此,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了;
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几何法。
(ⅰ)直接法计算公式:
其中,G为基尼系数,n为被调查人数,
为第i个被调查者的收入,
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
(ⅱ)几何法计算公式:
其中,G为基尼系数,
表示洛伦兹曲线L和直线OC围成的面积(如图1),
表示△ODC的面积。
统计部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
七、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
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八、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
其中n为辖区内地区个数,
为地区i的人均GDP,
为n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
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九、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
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十、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
①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
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
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②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
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教育部门统计资料或统计部门教育统计资料。
十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城镇住户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 监测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