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688790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23KB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Word下载.docx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服务管理;
加强育人管理;
加强课余生活管理;
和从三个方面加大投入:
增加办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按所需岗位给足人员编制;
加大救助贫困生力度。
发展教育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调整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布局,办好寄宿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思想为我们大力推进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推行寄宿制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保障。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新塘中心小学审时度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于2007年10月,推行了寄宿制。
一年来,学校在市、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实践的主要成效表现在:
(一)办农村寄宿制小学,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巩固了布局调整成果。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出生人口的比率在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校空人少、点多线长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成为必然的选择。
但同时也给农村和农村学校带来了新的问题——更多的孩子因为教学点的撤并而面临着上学路途更远的难题。
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步伐,使上学路途远的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是破解这一难题最有效方法。
(二)办农村寄宿制小学,为外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消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弥补了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市农村留守子女的数量不但不会减少甚至会持续增加,自然,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寄宿的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农民安心外出务工,对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校地处岑溪市郊北,一半多的教师家住城内,学校、家庭两头奔波照顾,工作很不安心,每年都有不少骨干教师想方设法转入城区学校,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同样,每年也有不少的生源流向城区小学。
实行寄宿制后,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教师的住宿等“后院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活环境与城区正逐步缩小,为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为留住生源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由于村小、教学点教学手段落后,很多地方都是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同时因为班额小、年级多,部分村小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另外,由于村小、教学点一般设在比较偏远的山村山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教师并不安心于教学;
这些因素一直影响着村小、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
对此,社会、学生家长反响十分强烈。
寄宿制创办后,村小、教学点的部分学生到中心校就读,农村孩子就和中心校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队伍人尽其才,达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
教学时间得到保证,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远程教育设备)的运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和非寄宿学生相比,寄宿学生课余学习时间有序安排,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寄宿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多,尤其是学校为寄宿学生安排的晚自习由平时的课任教师辅导,等于为每个寄宿学生请一位“家教老师”,这是非寄宿学生很难达到的条件。
根据市、镇和学校的抽考及测试发现:
班级中成绩突出的往往是寄宿学生。
对此,家长、社会各界对寄宿制的创办和管理给予高度的评价。
(五)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对寄宿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和内务整理等常规技能训练,学生都能学会和掌握内务整理、排队领饭、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校通过抽查、竞赛等形式促使和要求人人过关。
寄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回家也能帮着家长整理内务,家长们无不夸赞:
孩子寄宿后,比以前更懂事了。
特别是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更是让初中的教师赞不绝口:
寄宿学校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及内务整理能力非常强。
二、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小学阶段推行寄宿制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的好处,但是,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中心校就读,使得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
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浴室、餐厅、食堂、厕所等其他配套用房,学生的活动场所就更小。
由于没有资金建造新的学生宿舍,只能把教室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改造门、窗,加装防盗门等设施,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也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2.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错位。
教师的传统观念:
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
家长的传统观念:
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
孩子交给学校后,很多家长都放手不用管了,总认为哪已经是学校的事情。
3.寄宿制管理经验匮乏与高品位管理之间的矛盾。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我市是新兴起的办学模式,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谈,而家长和社会都对寄宿制寄予厚望。
如何保证寄宿制在安全服务的同时,又能全面发挥育人功能?
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4.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
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年龄集中在10—13岁,原来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娇生惯养,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
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集体生活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矫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坏习惯,但如何处理好亲情关系、人格完善、健康心理等方面问题尚待探索努力。
5.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与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
但由于经济原因,只靠政府、学校减免,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一些寄宿学生生活仍然较为困难,交不起每月基本的生活费,甚至个别学生买不起菜,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质量的对策
现代教育的中心就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两大方面进行改革:
(一)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应从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建成,学生集中到同一校学习生活,管理难度必然增大。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睡眠、课时、课外活动安排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寄宿生的就餐、就寝和早中晚管理也就不可能按照非寄宿生的模式来进行。
因此,为了农村办好寄宿制小学,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教学管理
寄宿制条件下的封闭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在校时间。
但是,学校不能因为学生在校时间长就给学生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那么,怎样利用学生在校的富余时间呢?
笔者觉得,农村寄宿制小学也应面向现代社会的要求,调整课时制度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课内外教学、各项校内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在封闭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教育模式的探索。
(1)把新课改理念溶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期,自律性较差,学习主要靠老师督促,检查、指导,获取知识主要是机械、被动地接受。
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考查知识面变广了,考题也变得十分灵活,如果再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因此,学校应尽可能提高教学设备(特别是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率,配齐必要的教学配套资料,如生字卡、同步阅读教材、挂图、光盘、相应的图书资料等等。
学校应唤起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和举办书法展评,朗读比赛等,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
(2)构建开放型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活动范围变得更加广阔。
一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各村庄调查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写调查报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紧迫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学性和主动性。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讲文明、比礼仪、拒毒品、远网吧”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增强自律性,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举行节日晚会、庆祝活动、歌咏比赛和体育比赛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课本上接触不到的东西,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有利于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增设部分地方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作出过这样的建议: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外的环境打交道。
”[1]为此,学校可采取如下对策:
即增设部分课程,如阅读课、民间美术和民间体育活动。
农村小学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图书,充分地利用这些图书,在晚上为寄宿生开设阅读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丰富他们的知识都很有好处。
在农村,芭茅杆、泥巴等材料很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开设民间美术课,对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民间美术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农村,每个村寨几乎都有当地的民间体育活动,把这些活动带进学校在寄宿生间开展,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锻炼体能都很有好处。
由此可见,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有着较宽的路可走。
2.加强安全管理
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
农村寄宿制小学,难点在安全,关键在管理,根本在质量。
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牵涉着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村教育的的重中之重,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1)培养必要的安全意识。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
“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我自救教育。
”[2]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和见识少等原因,大多缺乏应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寄宿制 小学 办学 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