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686110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63.94KB
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Word下载.docx
《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出示课件1: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
3.解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
“秋”点明了季节;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即秋天傍晚在山中所见的景色。
设计意图:
简要了解诗人的情况,这对了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二、朗读全诗。
出示课件2:
《山居秋暝》。
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读,按节奏读。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
4.生练读、齐读。
学生多次朗读,按节奏读,读熟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
1.首联: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2.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
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尾联的大意是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依旧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山中居所,不想归去。
初步了解诗文的大意,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
四、动静结合,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出示课件3: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2.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3.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动静结合的景色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出示自学提示: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4.学生自学交流。
5.学生汇报(预设),出示课件4:
(1)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2)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3)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4)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5)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山村生活图景。
让学生找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感悟美景,并体会动静结合这种写法。
五、深入鉴赏,拓展知识。
1.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得比较明显?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抓住最后一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这样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
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希望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七、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
(210字)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田园”诗人。
景物:
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枫桥夜泊》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枫桥夜泊》。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的愁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抽生背诵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
在今江苏苏州。
“泊”的意思是船停靠岸。
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
(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出示课件1,作者简介:
张继。
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阳)。
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由上节课的古诗自然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理解诗意。
1.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2.读出韵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3.生齐读全诗。
4.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6.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寒气满天,面对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上。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动静结合,感悟美景。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
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江枫”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等)
3.出示课件3,自学提示:
(1)诗歌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什么写法?
(2)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4.
(1)动静结合。
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
(2)学生进行意境描绘:
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逐渐落下,乌鸦在满天寒气中啼叫,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
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
一个游子难以入眠……
让学生画出本诗写景的词语,感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四、感悟“愁”思。
1.这么美的秋景,作者是什么心情?
找出诗中的一句话。
(江枫渔火对愁眠)
2.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难以入眠?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他目睹月落,说明他没有睡。
教师板书:
月落)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
乌啼)
“霜满天”。
他还感受到了霜满天的寒气。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
“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诗人感到寒气逼人。
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霜满天。
诗人还看到了“江枫”和“渔火”,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睡觉。
(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
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3.张继旅途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而他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愁”,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
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
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5.学生背诵。
抓住一个“愁”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
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
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有忧郁哀愁。
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下去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长 相 思》
1.会写“榆、畔”两个字,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抓住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
抓住景物,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王维、张继抓住景物的动静结合表达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的。
2.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
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3.“长相思”,词牌名,这首《长相思》分为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出示课件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停顿的节奏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诗词大意,出示课件2:
(1)榆关:
山海关。
(2)那畔:
那边,这里指关外。
(3)聒: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6.全班交流,出示课件3: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五 年级 语文 第七 单元 教学 设计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