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685490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82.35KB
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守望了千年的沉默
依旧是绿色的无言
那么这路上徘徊的寻梦者
可否拥有梦里忧伤的自由
可否有拣尽寒枝的自守
呵护夜的安宁
守望绿色的风
序言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一次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
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
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纷纷过起了洋节!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
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
当《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日本、韩国的中药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时我们怎么想?
当优秀的汉学家出现在日本,甚至西方国家时我们怎么想?
当大陆学者专家慨叹我们的学问做得不如日本学者、台湾学者时我们怎么想?
出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胡适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
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
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
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
凭13岁之前受的国学教育基础!
胡适之——读古书长大的!
徐志摩、朱自清,白话文不是写得很好吗?
——读古书长大的!
钱钟书、沈从文——读古书长大的!
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
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
今天,在浮躁和喧哗中我们丢失了什么?
仅仅是泛黄的书页,化尘的古人吗?
我们丢失的是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
新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呼唤文化的融合,但多元和融合就等于丢失吗?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国家被尊重被认同,在于它能坚守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
全球化不意味要对本民族传统漠视和丢失,而是让中国更正国化。
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不会只记得12月25日而忘了除夕,不会只记得2月14日而忘记了七夕。
了解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也许你会渐渐喜欢。
这本小册子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撷取了几朵小浪花,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嬉戏海边,也许你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漂泊是天上的云
回归是地上的河
寻梦者的扁舟
摇曳出万古风情
前言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
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难怪被一些人评为巨大的历史包袱。
庄子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机械呆板地去“随”。
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时刻背在身上,那不是老祖宗们的本意。
我们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宝库,为我所用,经过分析取其精华,继承它的文化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名词、概念、术语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市场经济的建立又膨胀了不少人的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几乎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
这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不少青年人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当做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做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
更有少数人将其当做应彻底摒弃的垃圾。
这些问题让一些人认为青年人中出现了“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
仔细、冷静地想想也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社会快速转型、历史发生急剧变革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非变革之后的必然结果。
现代青年喜欢新奇与时髦,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与隔膜,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有关,但是我国“五四”运动反思传统文化产生的偏激与矫枉过正,几十年来教育内容安排的失衡、多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冲击等等,应是造成青年人冷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我们实际上不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港台地区,亦不如近邻韩国,这的确是令人遗憾的。
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是湮没,便是衰落。
唯独中华文明一枝独秀,历五千年而不衰。
在人类工业文明达于极点,日益受到自然惩罚的今天,又促使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回过头来,从中寻找解决自然与社会危机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子》云:
“祸兮富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之世界发展应有一定的现实历史意义:
它会对现代世界的发展痼疾有救治作用;
它会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有启迪作用。
因此,我们应将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充满精神财富的宝库,现不要把它当作包袱来拒斥。
我们是可以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出许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
文化寻根
在苍老的竹简上
一辆车行过
绘出了属于文化自己的颜色
荒凉
孤寂
和寥落
白衣的书生走过
手纂着古卷
立在文明的脚下
看着残存的墨迹
流下第一滴眼泪
为什么古老的东西
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
因为文化的根
是一句忧伤的诗句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一认识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民留给后人的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历代先哲敲钟问响的无穷智慧。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
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
《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
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
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
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
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春节是一条徘徊于遗忘与记忆之间的鱼
年复一年在我们纷乱的指缝间
滑来滑去就像我们期待已久的花朵
作短暂的亲吻之后又匆匆离去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春节
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
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
又名:
“三朝”、“三始”、“三元”。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
“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
‘三朝’,亦曰:
‘三始’。
”意思是说:
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开端,一日的开端。
春节,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夏历(农历)新年的称呼。
春节不仅是汉族第一大节,也是我们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是汉族第一大节日,其间的活动既包括严肃的国家礼仪,大臣在春节向皇帝贺正,皇帝赐宴,大臣之间团拜。
春节同时也包括大量的民间风俗。
它在古代是全体国民共同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各项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辞旧岁,迎新年。
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
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新年的一部分。
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
腊八(腊月初八)
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
腊日节和腊八节。
传统新年从腊日开始。
先秦时,各代腊日日期不固定。
汉代开始以腊月戌日为腊日。
南朝梁代将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
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
先秦时代,腊祭是“一岁之大祀。
”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
“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
南北朝梁代的宗懔(500――563)《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
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
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
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
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
“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其原料可能是五种豆子。
宋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二:
“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
”南宋时代腊八粥原料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栗子等。
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
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即用各种杂粮(大、小米、豆子等)所煮的粥。
由于佛教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作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品来看待。
祭灶(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
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
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
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
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北京人用各种糖祭祀灶神,并用清水和草料祭祀灶神的马。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现代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
人们虽然祭祀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常常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它。
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说坏话。
给它的座骑也不过是清水一杯,草料一把而已。
除夕(腊月三十)守岁和团圆饭
常年的腊月三十,或小建年的腊月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通常被称为除夕。
严格地讲,只有这天夜晚才是除夕。
新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校本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