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 文档编号:1564720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42KB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
福清市江镜玉桂小学郭英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
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开想象、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相关资料。
2、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击“中华不振”,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少年周恩来立志为国读书的故事,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当时的中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引出“中华不振”并板书。
)
3、“中华不振”深深震撼着少年周恩来的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走进租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本课的核心内容,直截了当,直插心脏。
】
二、紧扣“中华不振”,研读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7-8两个自然段,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二)、汇报交流:
1、透过字里行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对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
(1)、引导学生抓住“哭诉”一词体会妇女的不幸、悲伤和可怜。
A、对于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
B、这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不但——得不到伸冤,反而——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当时的心情吗?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C、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
我也想替她鸣不平。
(师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练读、指名读)
(2)、引导学生抓“得意洋洋”一词体会洋人的可恨。
A、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读。
B、补充材料,丰富感知。
师:
洋人轧死了人,不但不——赔礼道歉,反而——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在中华不振后加一个“!
”)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洋人才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横行霸道。
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请看……(出示相关图片及资料)
小结:
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旧中国的土地上上演着,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3)、引导学生抓“训斥”一词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恶。
A、想象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个不幸的妇女?
B、好一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巡警。
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读读这句话?
(4)、引导学生抓“紧握”一词体会围观的中国人的无奈与愤怒。
A、从这个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B、这一拳砸出去了吗?
为什么呢?
(在中华不振后加一个“!
”)
C、是呀,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中人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他们能做的——也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是一种无奈,女生读。
这更是一种悲哀,男生读。
(5)、扣“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A、学生谈感受
B、图片对比,体会“中华不振”。
C、激情引读。
师:
在旧中国的地地上,同一片蓝天,竞有着两处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国别处的街道破烂不堪,冷冷清清,这里却是——别处的大街上行走的大多数是衣衫褴褛、面黃肌瘦的中国人,而这里大多是——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在中华不振后加一个“!
”)
(三)、回归整体画面(配乐引读7、8自然段)
师:
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师: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只见租界里的一条条街道——
师: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只见人群中——
师: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中国巡警——
师: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中国人——
(四)、看着这样的一幅幅画面,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
对这个点的感悟,紧紧贯穿以读为本的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这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反复朗读,展开想象,洞察内心情感,读出形象,读出体验,读出思考;并通过补充资料、图片展示、语言渲染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文字背后所透射出的“中华不振”这一现实,从而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走进内心,体会情感。
师:
看得出同学们个个都义愤填膺,但是处在当时的社会,在租界内能这样做吗?
为什么?
同样,在场的周恩来也是敢怒不敢言,但这一个个画面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从租界回来后,他经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小结:
这一幅幅画面深深刺痛了你、我,也深深刺痛了少年周恩来,他在思考:
我能做些什么,才能振兴中华,不让中国人民再受欺凌?
只有十二岁的我能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体会志向之坚定、可贵和远大。
】
2、回扣课题,激情引读。
师:
对,要想不受外国人的欺侮,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
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
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
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
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
回扣课题,激情引读,引领学生在一唱三叹、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铭记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将这9个字牢牢地镌刻在自己的心中。
】
四、拓展延伸,学文明志。
过渡:
从此,民族的振兴,国家的荣辱,成了周恩来学习的动力。
1、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引读临别赠言和抒发救国抱负的诗篇。
2、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周恩来勤奋苦学的资料)
师: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周总理,从这个伟人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
本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
尽管课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感受“中华不振”,但感受的最终结果是体会周恩来心系祖国的情感。
此处安排课堂练笔,是让学生在走进文本故事之后,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
3、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师:
听你们的肺腑之言,老师真的很感动。
是啊!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正像梁启超所说——(齐读《中国少年说》最后一句话)
师:
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祖国的再辉煌而读书!
【设计意图:
课末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在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氛围中,进一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2、进一步了解周恩来这位伟人,将你所了解的周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中华不振!
!
!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语言渲染、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此文的主线,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整体处理文本,围绕“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租界发生的那一幕,被我做了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加工。
“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周恩来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这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反复朗读,展开想象,洞察内心情感,读出形象,读出体验,读出思考,从而认识文字背后所透射出的“中华不振”这一现实。
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
四、拓展文本,学文明志。
本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
尽管课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感受“中华不振”,但感受的最终结果是体会周恩来心系祖国的情感。
所以在学生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后,我适时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和周恩来勤奋苦学的资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
从少年周恩来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在走进文本故事之后,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让孩子们明白少年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发展将决定未来国家的发展,以此激发孩子们立下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的志向,从而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反思一下,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2、关注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
虽然能做到关注大部分同学的朗读、回答问题评价,但是有时往往想自己的教学环节,忽略有些同学的评价,评价语言有待精炼,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身上的优点,又让他注意身上的不足。
3、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锤炼。
学生是活生生的群体,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就考察我们的教学机智,引导得当,课堂便会因这些生成而精彩。
在引导学生感悟巡警的可恶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认为巡警内心不可恶,他也许是被生活所迫才帮洋人做事。
”我一怔,说:
“在自己的国土上,巡警不但不惩处轧死人的洋人,反而训斥亲人被轧死的可怜的妇女,就这一点,难道你不觉得他可恶吗?
”但这个学生还是坚持己见,对我的解释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 崛起 读书 第二 课时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