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讲课讲稿.docx
- 文档编号:1563985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75KB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讲课讲稿.docx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讲课讲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讲课讲稿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
重度精神病指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严重异常的病。
重度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
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采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
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方面互不协调、相互分裂的疾病,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以15-35岁发病最为常见。
此病为功能性精神病,即按当前的医学科学水平,还未能发现患者的脑部有明显形态学改变或肯定的生理生化改变。
虽然患者一般不存在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有不良影响。
精神分裂症可按其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组:
一组称作阳性症状,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妄想、幻觉等;一组称作阴性症状,主要是在动力、精力、兴致、情感、礼仪、社交等方面,出现了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表现为思维贫乏、行为退缩、意志缺乏、不顾礼仪等。
本病的病程在患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多数患者病程迁延,趋向慢性或精神衰退,但如早期发现并尽早给予合理治疗,则可增加预后乐观的机会。
精神分裂症的危害:
精神分裂症不仅仅影响到患者本人,而且常常为他们的家庭带来数不清的困难和痛苦。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常常不能在社会上、在工作中和在学校里发挥正常功能。
他们的家庭成员可能经常需要从经济上、日常起居上、和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帮助,并督促他们及时就医和服药。
研究发现:
在常规临床治疗情况下,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的第一年内复发,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
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这个复发比率简直是灾难性的。
但是,控制良好的临床研究表明: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预防复发,一年后可将复发率降低到平均16%。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实际复发率与研究复发率的巨大差异呢?
虽然许多研究都表明精神病阳性家族史、不良病前人格、反复发作的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的精神分裂症、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等等都影响复发率,但是在临床工作中高复发率的主要原因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足,而药物治疗不足的原因有:
(1)患者方面 未能遵医嘱服药,例如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持怀疑的态度,不承认有病或害怕药物副作用。
(2)医生方面 医生往往没有认识到抗精神病药物预防复发的指征。
往往医生所建议的维持治疗的时间太短或应用过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后者引起令患者十分难受的副作用。
最重要的是,医生们极少向精神分裂症病人和他们的家属讲解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在预防复发中的必要性。
许多医生想当然地认为:
那些伴有认知障碍并且不愿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们5分钟的权威劝说下就会对他们言听计从地服用数年的抗精神病药物,这未免太天真了。
其实,若欲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就应当积极地并且专业化地教育并促动病人及其家属。
显然,改善复发率的根本因素在于医生,对医生的教育是当务之急。
即便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例如德国,尚有30%-40%的精神科医生完全缺乏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危险性程度的知识,另有30%——40%的医生低估了复发的危险性。
(3)患者家属方面 个别家属生怕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损伤”患者的大脑,将患者“吃傻”,因而不听医生再三的劝说,过早减量或者停药造成患者复发。
有的家属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
此种家属需要医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向患者家属讲明复发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并说明复发的病人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其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仍然恶化,大多数患者在其恢复一年后仍不能达到复发前的功能水平。
研究发现:
社会功能与患者急性复发的次数呈负相关(即:
复发次数越多,社会功能越低),提示疾病复发会引起患者社会功能的残损。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预防复发,适用于所有罹患了精神分裂症的病人。
仅有的例外是那些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要比疾病复发后果还要严重的病人和精神病诊断尚有疑问的病人。
经验结果表明:
90%的病人在没有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防护下会复发;复发的社会后果要比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
小王自从升上高三之后,成绩每下愈况,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
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每下愈况,整日神情怪异,自笑自语,甚至好几天不洗澡。
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像突然发狂似的,脱光衣服在家里跑来跑去,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便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
最后,在一团混乱当中,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经精神科医师诊断的结果是:
“精神分裂病”。
什么是精神分裂病?
精神分裂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一般来说,十五岁到二十岁是最常发病的年龄。
它主要的症状包括思考、知觉、情感、行为等多方面之广泛障碍。
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前兆,就如以上小王一开始出现的征兆,称为“潜伏期”。
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看到或听到一些不存在到的刺激)、妄想(脑海中坚信一个不合理、脱离现实的信念)、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就如同上述小王发病时的表现,这称之为“活跃期”。
许多家属因为缺乏对精神分裂病的认识,往往错过了“潜伏期”的警讯,而一但到了“活跃期”时,病人多半已处在严重的发病状态中了。
由于精神分裂病的症状相当特异且戏剧化,所以早期常被认为是“中邪”或“妖怪附身”,或被冠上“疯子”的称号。
时至今日,经过精神医学的不断研究,已指出精神分裂病也是疾病的一种,有其脑结构或生物化学的病因,更可能有其遗传基础,可透过适当的药物来加以治疗。
若病人与家属皆能配合医嘱,用心投入治疗计划,病人对疾病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应能慢慢好转。
如何照顾罹患精神分裂病的家人?
身为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家属,在照顾病人时,有下列几点必须注意。
一有前兆,马上治疗。
精神分裂病的患者在发病或复发初期,常有许多前兆显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前兆在前面已有提及;身为家属,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徵兆,立即送医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配合医嘱,充分沟通。
目前对精神分裂病的治疗,已发展出许多有效的抗精神病剂。
为防止症状再度恶化,许多病患必需长期服药。
然而,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会拒绝吃药,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点:
第一、许多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眼球上吊、流口水、肌肉僵硬、颤抖等);
第二、每日服药太麻烦;
第三、吃药象徵病人的角色。
这些原因并非无法解决。
针对第一点,家属可协同病人向医生反应副作用的问题,一起讨论是否换药或是否加开解药之问题,目前精神科有许多解药可用来处理副作用之问题,以减缓病人因服药所造成的不适。
针对第二点,通常每天必须服用的是口服药,若对病人不太方便,可建议医师改用长效针剂,每隔几周施打一次,便可同样达到治疗效果。
针对第三点,家属可向病人解释:
“精神分裂病是一种疾病,就像心脏病、高血压、或糖尿病一样,患者必须按时服药才能维持身体健康;同理,精神分裂病的患者也必须按时服药才能维持心理健康。
”这种类比的建议方式,通常对病人很有说服力。
疏处情绪,提供支持。
精神分裂病患者的挫折因应能力通常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造成恶化,因而不能承担太大的工作任务。
正因如此,许多精神分裂病患者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对家人不仅没有贡献反而拖累家人。
另有许多病患生活懒散,整日在家中闲晃睡觉,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还有些病患害怕面对世人的眼光,而不敢重新面对社会。
更有些病患期望自己的心智功能能够回复到病前的水准,结果发现事与愿违,而造成更大的挫折感。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家属在一开始时,应尽量减少病人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不要对病人有太高的期望;随著病人功能的慢慢好转,家属才渐渐提高期望;倘若病人不断比较自己在病前与病後功能之差异,而心生挫折,家属可鼓励病人改变比较的基准,比较刚发病时和目前康复状况的差异,以营造进步的感觉。
其次,病人的病况好转,不见得代表病人的症状完全消失,倘若病人有残存的症状出现,家属不宜大加指责,而应以较宽容的态度来接纳病人的病情。
此处的接纳,并不代表纵容。
为了鼓励病人表现出较多的适应性行为并减少不适应性行为,家属可与病人共同订立行为约定,规范哪些行为是“适应性行为”(如与人互动、协助家务等),可加以鼓励,哪些行为是“不适应性行为”(如随意大小便、喧闹、乱打电话骚扰别人等),应加以警惕。
再者,为鼓励病人循序渐进地进入社会,以减少心理障碍,家属可以让病人在谋职之前,先经历医疗机构的日间留院病房、社区复健中心、或私人复健机构,待适应之后,再投入职场与社会环境中。
家属也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如扫地、清洗厕所等),委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最后,精神分裂病患的安置与复健,应由医疗人员、家属、与病人三者合作完成,缺一不可。
另外,家属在照顾病患的过程中,势必尝尽各种艰辛的滋味;许多家属奋不顾身地照料病患,却没想到自己也需要得到支持与肯定。
倘若家属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或挫折,可随时向医院的精神科医师、社工师、或心理师寻求专业或情绪上的支持与援助。
家属也可以透过医院所举办的家属座谈会来认识其他家属,互相支持鼓励,形成稳固的社会资源网络。
毕竟,一个人要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有馀力再去照顾别人。
警惕人格心理扭曲
杀死4名同学的马加爵,在人们印象中已成了恶魔般的人物。
而河南杀人狂魔杨新海,杨的作案手段凶狠残忍,先后有67条无辜生命丧于他手。
纵观马、杨的杀人动机与犯罪经历,不难看出其在心理卫生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从而导致人格强烈扭曲。
他们是一种社会“怪胎”,审视产生这些“怪胎”的原因,我们不能不想到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想到我们教育的得与失。
讲究卫生,保持健康,这是常识。
可是,不少人一提到健康就只想到加强锻炼、增加营养、预防疾病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
但是,这并不是“健康”的全部含义。
人的一生,难免遭受各种矛盾与挫折,因而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
假如一个人身体健壮,却缺乏理性,人格异常,那怎能说他“健康”?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是:
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重视政教有之,强化智力有之,推崇体育有之,但心理健康课常常受到忽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要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呐喊也常常湮没于“考高分”、“上名校”的声浪中。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聚集,我们大家都会遇到一个心理健康问题。
假如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作引导,人的心理就极易在社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直至崩溃,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社会渲泄不满,以缓解内心的矛盾冲突。
我们身处在一个社会群体中。
个体当然需要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但个人的空间必须融入社会这个大空间才行。
像马加爵那样为了一些个人龃龉而伤人性命的事,就是典型的不能融入和适应的表现。
社会学家为我们个人的心理卫生设计了一些标准,其中包括“不断学习、了解自己、适应环境、控制情绪、适度发泄”等等,我们不妨对照一下,找到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撑点。
识别身边的精神病患者
精神疾病的突出表现是异常的思维,混乱的言语,与外界环境不协调的情感,以及怪异、紊乱的行为。
这些是疾病严重阶段的表现。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往往可以发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度 精神病 常识 普及 讲课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