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国对外贸易讲义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 文档编号:15623984
- 上传时间:2022-11-08
- 格式:PPT
- 页数:83
- 大小:151KB
课件中国对外贸易讲义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课件中国对外贸易讲义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中国对外贸易讲义PPT格式课件下载.ppt(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诺斯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思想。
“人们过去的选择对未来的走向有决定性的影响”2)市场模式。
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和日韩模式。
三.教学方法和要求1.主要讲重点、难点和热点。
2.一条主线: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理解:
1)计划经济的弊端是什么?
2)市场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萨缪尔森:
效率、平等和稳定。
4)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194919782001建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入WTO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学以致用,关注最新经贸动态。
第一章中国外贸发展概述第一节旧中国的对外贸易1.性质:
半殖民地2.特征:
1)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
(外贸自主权)2)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销售商品的需要。
(商品结构)3)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国家。
(贸易市场)4)对外贸易长期的入超和不等价交换(贸易结果)第二节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1.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控制权2、没收官僚资本3、建立以国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体系。
国营企业国有企业4.改造私营进出口商。
1)正确分析“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
利己不损人;
损人利己;
损人不利己2)1999年,赋予私营企业外贸经营权;
2004年,赋予个人外贸经营权1956年,我国全民所有制的对外贸易体系基本建立二、改革开放前外贸的发展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5052)主要工作,一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二是开展反封锁反禁运的斗争。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5357)主要工作是集中主要力量建设156个重点项目,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外贸围绕此中心工作组织进出口。
3.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5865)58年“大跃进”,思想“左”倾。
59年开始,连续三年自然灾害。
60年中苏关系恶化.61年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我国改变贸易对象,转向西方国家。
4.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遭到重大破坏,对外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5.改革开放新时期(77)1978年的11届3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迎来了我国外贸事业的空前的大发展.参见1978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统计情况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一、外贸规模扩大、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二、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三、初步形成多元化贸易市场四、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五、沿海地区外贸发展快六、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工贸易重要第四节中国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跨越理解:
贸易大国贸易强国:
贸易数量贸易质量(商务部发言人姚坚的观点)
(一)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1、对世界经贸的影响力大2、在国际分工价值链顶端3、一流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4、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
(二)从贸易大国贸易强国1、发展服务贸易2、实施品牌战略3、科技兴贸战略4、推进FDI,培育中国跨国公司5、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第二章中国发展外贸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第一节基本理论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发展道路。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技术差,素质低等。
3.根本任务。
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
4.发展动力。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5.外部条件。
和平与发展。
对外开放二、国际分工理论1.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18世纪后期,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机器生产的建立,国际分工体系和生产国际化开始形成。
(机械化)3.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电气化)4.二次大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各国与地区的联系和依赖空前的加强。
(信息化)理解:
分工理解:
分工专业化专业化效率效率亚当斯密的分析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2.节省非生产时间的投入;
3.容易改良和发明。
三、国际价值理论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2.商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存在“比较差异”,从而,在正常的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的双方都可以获取利益。
3.在“绝对差异”条件下,一国应生产出口各占优势的商品。
4.在“相对差异”条件下,一国生产出口优势大或劣势小的商品。
四.社会再生产理论1.社会生产的各部类之间以及各个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持续、稳定、协调和快速的发展。
2.这种比例关系既要求价值形态的平衡,也要求实物形态的平衡。
但是,一国之内,不可能实现这种较高水平的平衡。
3.一国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开放的内外市场联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封闭的民族经济自我循环的基础上。
五、规模经济理论1.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HO理论受到了挑战。
对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增以及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增的现象,克鲁格曼(Paul.P.Krugman)等人提出了规模经济的理论。
2.所谓规模经济,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
如果规模太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受到规模限制,产品的平均成本比较高。
随着规模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并达到最低点,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管理和合作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
规模报酬呈现递增不变递减的“U”型状态。
3.注意,规模经济是就企业内部要素配置与产出的关系而言,规模经营是就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而言。
六.产品周期理论1.代表人物雷弗农(R.Vernon)从产品技术变化分析了一些贸易格局的变化。
如一国从最初的某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等。
产品周期的三个阶段及相应的要素需求:
第一阶段,创新阶段科技知识和研究费用发达国家第二阶段,成熟阶段资本和熟练工人次发达国家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大量劳动力发展中国家思考: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
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战略.七、产业内贸易理论代表人物:
格鲁贝尔、劳埃德等。
理论解释:
1、规模经济理论。
(见前)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林德,S.Linder)人均收入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需求结构越相似,即消费偏好越相似。
八、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代表人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Porter,三部曲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及国家竞争优势)主要观点:
一国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四组基本因素和两组辅助因素。
M.Porter的国家“钻石理论”机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1、生产要素。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及一般要素和专门要素。
2、需求条件。
如果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的、追求多样性和差异性等创新产品的市场,那么这种市场特征有助于企业不断创新。
3、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波特认为,由于各国企业的目标不同,因而企业的战略和结构不尽相同。
不同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它们帮助或妨碍一国竞争优势的获得;
同时,一国竞争优势的获得还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
5、机遇和政府因素。
机遇因素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的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等。
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通过政策调节来创造竞争优势。
理解:
国际贸易利益的界定及其政策实现1.比较优势(利益)竞争优势(利益)2.静态利益动态利益3.保护政策自由政策小结:
1、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建立在比较成本差异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上。
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产品异质、规模经济及需求偏好相似等构成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第二节基本政策一、总体政策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平等互利3.外贸与外交相结合二、开放政策
(一)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对外开放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经济方面主要有: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
3.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
4.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5.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6.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逐步向内地开放。
(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1.邓小平:
“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实行对外开放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符合解放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符合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1.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东到西,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2.沿海开放(三个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4+1)(14)(3+2)3.沿边开放(三大开放带)东北,西北,西南。
实行的战略:
以边贸为先导,以内地为依托,以高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以开拓周边国家市场为目标。
4.沿江开放92年8月,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沿江开放,开放内陆省会城市等,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52001年,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在WTO的法律框架内,实现制度接轨。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一、对外贸易战略的含义:
根据国内外形势,在对外贸易领域的长期规划或决策。
二、主要的几个战略1、进出口替代战略;
2、出口商品战略;
3、进口商品战略;
4、市场多元化战略;
5、科技兴贸战略等6、“走出去”战略1、进出口替代战略、进出口替代战略A.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
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内向型的外贸工业化发展战略。
实施该战略,一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一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和节约外汇,同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生产体系,逐步实现以国产工业制成品替代进口工业制成品,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B.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
是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外向型的外贸工业化发展战略。
实施该战略,一国通过各种放宽贸易限制和促进进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本国生产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本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逐步以本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以便增加外汇收入,改善国际收支,并以增加出口为动力来带动工业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异同比较:
n两者都以发展本国工业,振兴民族经济为最终目的,但立足点和选择的途径不同。
n两者都以节约外汇,改善国际收支为宗旨,但手段不同。
前者强调“节流”,后者强调“开源”。
n两者都以制造业的发展为民族经济振兴的起点,但市场导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利弊分析:
n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n保护民族工业n国际收支n生产效率n参与国际分工n创造就业n持续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