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警示.doc
- 文档编号:1557013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29KB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警示.doc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警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警示.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警示
内容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对次贷及其相应衍生品的风险认识不足、金融当局监管不力等。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内控机制意义深远。
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创新型业务的投资规模,加强创新型业务的研究,加强海外投资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商业银行;次级贷款;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简要回顾
始于2007年夏天的美国次贷风波,在2007年8月9日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在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11月次贷危机稍有缓解,然而,在2008新年开始,次贷危机又再度袭来,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
它最先造成的冲击对象是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
该案标志着次贷危机从潜伏走向公开,成为关注的焦点。
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卷入到次贷危机的风波中来,即使是国际知名的企业也难以幸免。
美林证券CEO斯坦。
奥尼尔随后辞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第三季度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
毫无疑问,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同样对股市造成很大的冲击。
从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到2008年1月底,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10月的高点至今已下跌15.48%。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迅速向全球扩散。
香港恒生指数同期已下跌23.97%。
一度被认为与国际市场绝缘的中国A股此番亦难以幸免。
较2007年10月最高点,中国A股已跌去近三分之一。
更为不幸的是,尽管各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都在积极地采取注入流动性、降低利率等应对措施,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仍然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
资料显示,其负面冲击已经扩展到了美国的消费市场,使经济恶化的风险加大。
玫瑰石投资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次贷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从目前来看主要来自于资产注销,而结构投资产品(SIV,StructuredInvestmentVehicles)正在形成第二轮损失,司法诉讼可能带来第三轮损失。
这也就是说,次贷危机还远未停止。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商业银行受到很大的冲击。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
同年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遭遇挤兑风潮。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向经营稳健,声名卓著的花旗银行受到的冲击也大得惊人。
2008年1月15日,花旗集团第四财季财报披露98.3亿美元亏损,并宣布减计次贷资产181亿美元、派发股息减少40%。
即使如此,花旗的次贷资产持有量仍有293亿美元,在各大金融机构中最高。
还有人甚至宣称,花旗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安然。
事实上,早在2007年11月,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花旗因次贷事件受到重创。
2008年1月22日,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和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损失和投资收益不佳,这两大银行去年四季度盈利均急剧下降,降幅分别高达95%和98%。
国际上其他著名的商业银行也难以幸免。
2008年,1月30日,瑞银集团因为计提140亿美元资产减值,2007年四季度亏损额达到125亿瑞士法郎(约合114亿美元)。
这一季度亏损额刷新了此前花旗集团和美林创下的纪录。
日本共同社消息称,截至2007年12月底,日本三菱UFJ、瑞穗、三井住友等日本最大的六家银行集团遭受与美国次级房贷相关的损失近50亿美元。
法兴银行以资产计,是法国第二大银行,而其涉及次贷的亏损则约20亿欧元。
因交易员欺诈及次贷问题,兴业银行损失将高达69亿欧元。
目前,银行在欧洲市场已停牌,其债券已被评级机构降级。
前国际货币基金会(IMF)首席经济学家罗戈夫指出,次贷相关的减记才刚刚开始。
考虑到商业地产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其他债务损失,总的资产减记金额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特殊影响
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大。
其中的原因是,中国对外汇和对外投资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对外投资特别是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7年中国三大上市银行发布中报时,对次贷损失估计都颇为乐观。
工行披露的次贷规模为12.29亿美元,建行次贷资产总计10.62亿美元,中行受次贷的影响最大,截至去年中期次贷方面的投资为96.47亿美元。
尽管从目前次贷对我国银行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但这已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问责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实际上,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还远未结束。
2008年1月18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公告了扣除次贷拨备后的业绩预增情况。
到2007年末,工行提取的次贷拨备比例将提高到约30%,建行约为40%,即分别计提近30亿元。
2008年1月22日,中国银行临时停牌,原因是市场传言持有74亿美元次贷产品的中国银行损失惨重。
这说明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已受到影响。
从银行评级来看,虽然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公司均维持对中行的评级,但也同时强调了前提条件。
在中国银行业日益国际化的情形下,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类似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产生的影响将更加严重和深远。
事实上,三大行所获汇金600亿美元的注资不可二次结汇,存在对冲外汇风险的需要。
这在客观上给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投资的压力。
中国的银行业只有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的经营管理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水平,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从2002年开始,在技术股暴跌和“9?
?
11”事件的双重重击下,美联储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开始不断地降息。
同时,由于美国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美国大量发行美元,使美元不断贬值。
而美国是国际性货币,美国的泛滥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
流动性过剩致使全球资本不断涌入美国的住房市场,这给房价上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断上涨的房价将阻碍房地产贷款市场的快速发展。
流动性的泛滥使得更多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渠道。
这给次贷危机的产生提供了货币上的基础和条件。
(二)对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
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金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成了银行家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华尔街金融工程师们和一些知名金融机构的推动下,次贷市场及其相关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过剩的资金提供了一个看似不错的出口。
由于对次级贷款及其相关衍生品的特性和风险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在对次级贷款和管理方面显得过于乐观。
其中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次级贷款的发展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2006年,美国次按房屋按揭贷款平均比率竞高达94%.有的按揭贷款的发放竟然免除首付款,有的按揭依据的竟然是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的收入,还有的按揭贷款额竟然大于总房价。
(三)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次级贷款的风险重视不够,纵容甚至默许一些违背稳健经营原则的事情出现。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创新性金融产品的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来对其进行管理,与此有关的管理制度也就不可能十分健全。
事实上,不仅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往往会带来相应的出乎管理者意外的金融风险,即使是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衍生产品在交易管理上,也可能存在管理的漏洞。
巴林银行倒闭案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最近的典型案例还有法国的兴业银行。
法国兴业银行2008年1月曝出丑闻,一名交易员违反规定进行期指买卖,导致银行损失高达72亿美元。
(四)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仅美国本土的商业银行感受到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其他国家的银行同样受到极大的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身,成为了每一家银行所必须面临的迫切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银行的传统业务增长有限且不断地受到其他竞争者的侵蚀,只有通过不断地开展创新性业务来弥补传统业务增长的不足。
这就使一些企业铤而走险,进行“过度”的创新,并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抢占大的市场份额。
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监管当局的管理不力
创新性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不仅对金融工程师和银行家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来说也是一件新生事物,因而对创新性金融产品的特性、现状及其深远影响认识不足,也就不可及时制定相应的健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再加上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管理当局难免会顾此失彼。
另外,政治对金融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美国国会的部分核心成员收取了次按贷款提供者的大量捐款,他们的观点往往会倾向于次按市场。
这为次贷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启示
(一)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
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虽然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完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建立严密的贷款操作流程。
坚持贷前审查,贷时审批分离原则,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清楚合理,内部岗位分工要明确,坚持放贷和管理分离,贷款部门和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实行专业化运作。
坚持分级限额原则,严防越权审批、超额放贷现象的发生。
贷款档案资料专人管理、保管,建立档案调用交接制度,确保个人住房贷款档案资料的准确、完整。
(二)严格控制创新型衍生证券的投资规模
由于创新型证券的特性、现状及其深远影响一时很难以完全了解,对创新性衍生证券的投资更应当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一个不失为稳妥的办法是严格控制创新型证券的投资规模。
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即使发生损失也不会是致命性的。
控制投资规模的另一个方面是构造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
(三)加强对创新性业务的研究
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使各银行不断进行创新,开发新的产品和业务。
这也就是说,创新性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性业务(如衍生证券等)的复杂性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了其特性,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投资策略。
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涉及到更多的制度、文化和金融产品的差异,对需要投资的目标证券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避免商业银行在房贷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资产证券化,所有按揭贷款都存放在商业银行,所有风险都集中于商业银行。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阶段,房产投资风险可能被掩盖,随着房价的加速上涨,大量投机者进入这个市场,以贷款形式购买多套住房,用银行的钱赌未来房价,进行疯狂炒作,房价飙升并与价值背离,市场积累的风险越来越大。
一旦遭遇市场降温,房价下滑,就会出现类似香港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楼市惨状。
美国银行尚可通过将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分散风险,但在中国,一旦银行遭受这种风险,将对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带来致命打击。
(五)积极培养海外金融投资人才
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曾表示,我们确实经验不足,有很多方面待改进,最迫切的是人才。
在海外投资方面,现在中资银行既缺乏可信赖的专业人才,又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培养海外金融投资人才可从多个层面来进行。
比如从引进具有国际投资经验的海外人才,与国外机构合作培养。
此外,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对相应的职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提升机制,使真正德才兼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 危机 我国 商业银行 监管 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