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教你写论文的纯干货文章!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542358
- 上传时间:2022-11-0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03KB
这是一篇教你写论文的纯干货文章!Word下载.docx
《这是一篇教你写论文的纯干货文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是一篇教你写论文的纯干货文章!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
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
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
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
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什么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
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
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
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
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的,不是大而全的。
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
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
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
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
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
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
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
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
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
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
内容表达方式
一是题目不宜太长。
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
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
三是表达要精准。
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
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
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
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
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
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
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
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
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关于梳理文献的目的
1.梳理文献的目的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
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
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的研究现状,而且还要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
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
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
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
人贵在直,文贵在曲。
论文的贵也在曲。
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
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
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
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
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
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
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
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
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喧宾夺主的论文结构。
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
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
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
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
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
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
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
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
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
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
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如何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
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
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
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一是为文献而文献,即是在文献上凑数。
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
实际上就是假文献。
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
二是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
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
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三是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
这种情形体现出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
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
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
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的,必须老老实实。
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
因此,使用文献时:
一是切忌文献堆砌。
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
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二是切勿张冠李戴。
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
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
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
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
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
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
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
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
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被引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
三是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
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
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
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是最新的观点。
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学术观点。
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
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
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
那也未必。
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
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
四是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
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
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
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
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
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的。
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
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拨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
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
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
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
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
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
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
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
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
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篇 论文 干货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