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5501355
- 上传时间:2022-11-02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71.50KB
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文档格式.doc
《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的绿色建筑,也是我国绿色建筑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1、发展策略
在制定政策方面国外的很多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例如,为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德国政府和社会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如:
国家银行系统为绿色建筑提供低息货款,资助节能技术的应用;
建立针对明确目标群组(如业主,建筑师,开发商)的宣传信息和咨询系统;
通过宣传咨询使大众接受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
此外,还有把旧房改造目标定为舒适、节能、环保,利用税收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等等。
参照欧美国家成功的生态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对具体节能技术体系我们也应规范地进行引导、控制与要求,如:
颁布节能法规,规定建筑最低标准的保温值。
节约夏季制冷能耗,控制建筑外墙的热穿透系数的最高允许值等等。
具体要加强的工作有:
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建筑物使用能耗计算方法的深入研究,这是生态节能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的前提条件。
另外,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建筑节能尤其要加强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取暖,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研究。
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在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全面系统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努力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并开辟各种渠道,结合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项目,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达国家有很多先进的产品,根据项目的需求,整合国际、国内技术产品资源形成适当的技术体系是开发中的关键。
技术系统立足于国产产品,关键设备材料采用在国内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国外产品。
新技术的采用,不求最新、最贵,重在系统化的配合与互动。
新技术的采用能够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创造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2、整体环境规划的实施
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关键环节,建筑节地与保护环境,需要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通过贯穿从场地选择、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空间利用、施工过程、旧建筑的利用等全过程,营造绿色的建筑环境。
2.1选址与规划
在选择建筑用地时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先选择已开发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区,充分利用原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使用效率。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通过改良荒地和废地,将其用作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价值,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提高环境质。
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场地建设应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的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时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
为减少快速增长的机动交通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过多的能源消耗,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
避免建筑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也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
2.2场地安全
众所周知,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场地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近年来研究发现氡、电磁波等对人的健康也会产生危害。
因此,绿色建筑选址阶段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规定。
2.3室外环境
2.3.1日照与采光
住区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和配套公共建筑)的室内外日照环境,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与室内的空气质量和室外环境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居住着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质量。
2.3.2声环境
噪声不仅仅让人心烦,更重要的是损害人的健康。
噪声容易使人精力不能集中,失眠、神经衰弱,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分裂、内分泌紊乱、甚至造成事故率升高。
噪声还能损伤女性的生理功能,可导致女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噪声污染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一些不同场所的噪声标准必须严格控制声源,传播途径、保护对象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在总平面规划时不宜把噪声敏感性高的居住用建筑布置在临近交通干道的位置,对各种噪声源在总平面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噪声污染,对场地周边的声环境状况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运行后应进行现场测试。
2.4风环境
风环境不仅和人们的安全有关,也和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建筑设计对风环境因素考虑不周,会造成局部地区气流不畅。
在建筑物周围形成漩涡和死角,使得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健康。
风环境还涉及建筑节能,夏季过度季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十分重要,住宅小区室外环境不良,在夏季可能阻碍室内外自然通风的顺畅进行,增加空调的负荷,在冬季又可能会增加围护结构的渗透风而提高采暖能耗。
因此,设计良好风环境品质的建筑也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
住区风环境应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度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在规划设计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预测分析,运行后应进行现场测试。
2.5热环境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为避免“热岛”效应,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
1)要保护并维持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的密度。
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应加强城市通风,减少城市热岛强度。
在我国,大部分处于平原,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集中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2.6绿化与景观
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大力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高城市绿化景观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内的绿化用避免大面积的纯草地。
景观空间还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停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采用动、静结合,开、闭相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生凳,膳食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树丛中,是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实施体系
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除了从整体环境规划上考虑外还要从单体建筑设计方面开展。
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可分为九个方面:
1)外围护结构系统;
2)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
3)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
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5)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6)优秀的建筑能源系统;
7)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8)智能楼宇自控系统;
9)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以下对这九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3.1外围护结构系统的节能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1)高效保温隔热的外墙体系;
2)热桥阻断构造技术;
3)高效保温隔热屋面技术与构造设计;
4)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玻璃的选用与构造技术。
3.2高性能遮阳技术系统
太阳辐射对建筑有相当的影响,日照使室内获得充足的光线,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可减少照明系统的能耗,而且在冬季。
太阳的辐射可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热量,从而降低建筑的热负荷,但夏季太阳的辐射的热构成了空调负荷相当的部分。
因此对太阳辐射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灵活控制与改善,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辐射的目的。
3.3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
当前,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粉尘污染增加和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大大增加;
生态通风技术与“房屋呼吸”概念出现。
但建筑通风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建筑的体量面积增加。
密闭性加强,传统的自然通风减少;
新型建筑及装修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大量使用空调和热水,室内干湿度不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
在无法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的房间,构造处理欠佳的墙面,容易出现凝结水和发霉。
设计应通过保证足够的开启扇面积,在房间内及中庭顶部(若有条件,可依建筑形式而设)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既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双层皮幕墙技术科学合理地保证了室内通风量,且能过滤空气,低噪声动力通风系统有助于排出卫生间的潮湿污浊空气。
3.4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利用
3.4.1太阳能
对太阳能的利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
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及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集热板集热技术较为成熟,设备材料价格也不昂贵,有一定的应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阳能最好的利用方式,虽然受技术及材料成本的限制,目前应用还不广泛,但不久的将来必将广泛应用。
3.4.2浅层土壤热能
在地下30~100m的范围内,土壤、岩石及地下水的温度全年基本恒定在15℃左右,形成一个较好的提取及释放热能的场所。
地源热泵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工作。
地源热泵可分为利用地下水的开式系统和不抽取地下水的地源耦合热泵,后者有不影响地下地质结构,地下水水位,不污染地下水,使用寿命不受地下水位影响的特点,是目前最好的地源热泵形式。
能量活性建筑基础的技术原理就是在建筑基础施工过程中将工程塑料管埋八地下,形成闭式循环系统,以水为载体。
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土壤中;
冬季从土壤中提取能量。
该项技术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欧洲,初期多用于居住建筑,今天更多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商业和工业建筑。
其突出优点是不需要专门钻井而可以获取地热(地冷)资源,投资相对较少,经济效益明显。
根据建筑基础土质情况和建筑基础工程的要求,可采用与基础形势相配合的技术,如能量活性基础桩、基础墙与基础板。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基本成熟。
3.4.3地表水体热能
在中国南部及大部分中部地区,有一定规模及深度的地表水体全年温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提取及释放热能的场所。
因此,可采取水源热泵机组对其利用,其基本工作原理与地源热泵相同。
3.4.4风能
在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建筑屋顶采用成熟、噪声较低的风力发电设备。
在一定高度的空中风速较大,利用这一特点,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结合建筑造型,在角部设置风力发电设备.对整个建筑的用电进行一定的补充。
3.4.5生物能
在广大农村没有燃汽供给的区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绿色 建筑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