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双块式)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
- 文档编号:15457586
- 上传时间:2022-10-31
- 格式:DOC
- 页数:30
- 大小:269.50KB
无砟轨道(双块式)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
《无砟轨道(双块式)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砟轨道(双块式)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2施工工艺 10
5.2.1双块式轨枕、轨道板钢筋进场 10
5.2.2清理水硬性胶结层、标定位置 11
5.2.3放置纵向钢筋 11
5.2.4放置轨枕 12
5.2.5运输、铺设工具轨、运存模板 12
5.2.6固定轨道、轨枕和螺杆调节器托盘 13
5.2.7轨道板粗调、安装调节器螺杆 14
5.2.8安装钢筋、接地连接 15
5.2.9安装横向、纵向模板 16
5.2.10轨道精调 17
5.2.11浇筑混凝土 18
5.2.12拆除纵向、横向模板 19
5.2.13拆除螺杆调节器 20
5.2.14拆除工具轨、运输工具轨和模板等 20
5.2.15填塞螺杆孔、修整混凝土 20
6劳动组织 20
6.1劳动力组织方式 20
6.2施工人员 20
7材料要求 22
8设备机具配置 24
9质量控制及检验 25
9.1质量控制 25
9.1.1质量管理措施 25
9.1.2质量控制措施 25
9.2质量检验 26
10安全及环保要求 29
10.1安全要求 29
10.2环保要求 30
无砟轨道(双块式)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GGTJ-4标段无砟轨道(双块式)铺设施工作业。
2作业准备
2.1设计文件核对
1)控制桩和水准基点的核对和交接。
2)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并会同设计单位进行现场核对,当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2.2施工机械准备
施工机械应根据无砟轨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应配备污染少、能耗小、效率高的机械。
2.3作业人员
1)从事无砟轨道施工的作业的人员应符合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持证上岗。
2)所有施工人员必须严格经过项目部内部培训才能上岗,从不同层次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验证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施工过程中应对职工加强安全技术交底,在推广新技术和使用新型机械设备时,应对职工进行再培训和安全教育。
2.4施工测量准备
由于无碴轨道的技术标准高,各种误差的范围特别的小,所以要求全线必须有一张高精度的精测网。
施工之前要对导线网进行复测,并通过导线在桥面上和路基两侧建立CPⅢ网,桩点间距为60m左右,便于轨道粗调和精调的平面和高程控制。
3技术要求
主要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主要技术标准
1
铁路等级
客运专线
2
正线数目
双线,
3
速度目标值
250km/h,预留提速条件。
4
正线线间距
4.8m
5
最小曲线半径
5500m,枢纽加减速地段根据设计行车速度行车变化。
6
最大坡度
20‰,部分地段25‰。
7
列车类型
动车组
8
到发线有效长度
650m
9
列车运行控至方式
自动控制
10
运输调度方式
综合调度集中
4主要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主要施工程序
水硬性胶结层施工 清理水硬性胶结层轨道位置放线放置纵向钢筋散枕机散枕运输、铺设工具轨联结钢轨、轨枕,安装调节器钢轨托盘粗调机对轨道粗调定位钢筋安装及接地连接安装精调螺杆将轨道固定及纵横向模板精调机对轨道精调定位道床砼浇筑砼养生拆卸运输模板、精调螺杆和工具轨填塞螺杆孔、修正砼铺设长轨
4.2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0、施工准备
轨枕、钢筋的工地运输
10、使用轨道精测设备对轨道检测并用精调螺杆对轨道进行精调
7b、安装精调螺杆将轨道固定
7a、粗调机对轨道粗调定位
5、运输、铺设工具轨、运存模板
工地安装施工设备
1、施工工作面杂物清理
3、人工摆放纵向钢筋
4、散枕机散枕
精测网布设
11、道床混凝土浇筑
道床混凝土抹面、养生
12-14、拆卸运输模板、精调螺杆和工具轨
9、横、纵向模板安装
8、钢筋网绑扎、焊接
2、轨道位置放线
6、联结钢轨、轨枕,安装调节器钢轨托盘
15、填塞螺杆孔、修正砼
16、铺设长钢轨
5无砟轨道铺设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5.1.1无砟轨道铺设条件检查、评估
观测点布置及观测频率: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即对隧道基底设施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期不少于三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按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要求:
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沉降观测点设在与观测断面相对应的两侧边墙上。
观测频率为隧底工程完成后,观测期限3个月,观测周期每周1次;
无砟轨道铺设后,观测期限3个月,观测周期0~1月每周1次,1~3月每周1次,沉降稳定后不再进行观测。
无砟轨道施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按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规定,对隧道进行全面检查评估,预测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绘制沉降预测变形曲线,对工后沉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认满足设计沉降标准后,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的内容编制并提交《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做为无砟轨道施工的依据。
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隧道基础沉降预测采用曲线回归法,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mm,预测的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无砟轨道施工前复测基桩控制网、中线桩和路面高程、平整度及几何尺寸等,核实中线和高程贯通情况,复核时发现同设计不符时应及时联系有关单位予以解决。
5.1.2施工人员培训计划
所有施工人员必须严格经过项目部内部培训才能上岗,从不同层次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验证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5.1.3施工测量准备
由于无砟轨道的技术标准高,各种误差的范围特别的小,所以要求全线必须有一张高精度的精测网。
高速铁路的外部及内部几何位置的精度要求,建立一个具有极高相对精度的控制网。
线路标桩点之间的相对精度应满足:
平面为0.2mm,高程为0.1mm。
该网的布设,充分考虑利用了全站仪在特定条件下测角具有极高的精度这一特点。
人员配备:
为精调轨道板而设的线路标桩点的测定,是线上建筑和轨道测量的组成部分,测量工作的实施须由富有经验的测量工程师、技术员及其辅助人员执行,成果处理须由测量工程师进行。
仪器配备:
全站测量应使用具有自动跟踪目标功能的全站仪。
测角精度应高于0.3毫冈,测距精度应至少为2mm+2ppm。
处理米制数值(距离,高度,坐标)时,须精确到0.1mm,数据应可以记录和保存。
这些技术要求可由全站仪,如徕卡TCA2003,来满足。
对于精密水准测量,应使用数字水准仪和条形码因瓦水准尺,适用的水准仪之一是徕卡DNA03,其它同性能者也可。
①道床施工前,应增设线路控制桩和线路标桩。
②由设计院提供的导线点增设控制桩,控制桩间距每约60米有两个点(线路两侧),在桥上将控制网设在固定支座处的防撞墙上,路基上设在电缆槽的的外侧,平面精度1毫米,高程精度0.5毫米。
③线路标桩宜设在线路中线上,每6m布设一点,平面精度0.2毫米,高程精度0.1毫米,标桩间距偏差应在两中线控制桩内调整。
④根据中线控制桩用经纬仪和水准仪进行标桩定位及高程测量。
标桩应用与道床同级混凝土埋设牢固,安放特制可调式桩帽。
调好位置和高程。
⑤平面测量控制
测站应尽量靠近待测点连线,以利用全站仪的测角高精度性,所以对左右线的基准网应该分开测量。
对基准点的测量应按组进行,对各组内的测量,全站仪不用倒镜,视线方向与测量运动方向相反。
每组从60米到96米不等,视天气情况而定。
也就是说从一站至少测11个点,其中5个为与上一站重合点。
各组至少要3个测回。
测量步骤:
架设仪器并调平→观测线路控制桩点(至少6个点)→观测线路标桩点(10到16个点)→再次观测前次测的测线路控制桩点(以上为一个测回,每站至少要测三个测回)→向前搬站观测线路控制桩点(至少要有4个点与上一站的线路控制桩点重合)→测线路标桩点(其中5点与上站测量重复)重复以上过程。
注意:
平面测量原理就是测出线路标桩点与线路控制桩点的相对坐标,然后利用软件将GRN与GVN的局部坐标转换成各施工网或区域网,所以测量时不需确定测站的位置(自由站)。
需要说明的是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发现测量数据的正确性,所以每组测量都要对仪器棱镜的安置仔细检查,以防止测量结果偏差超限而返工。
⑥高程测量控制
电子水准仪测量线路标桩点高程,测量线路标桩点必须用因瓦水准尺适配座,而在不加适配座测量线路控制桩点和线路标桩点情况下要说明。
如同平面测量一样,水准测量时现场也不需要记录线路控制桩点的实际高程只需按照下述测量步骤进行测量并记录好点号及实测数据。
在两个线路控制桩点中间设站→后视一个线路控制桩点1测量(前视、中视)线路标桩点→前视一个线路控制桩点2→调整测站测线路控制桩2→测量线路标桩点→测线路标桩1(测完一组)→向前搬站后视前一个线路控制桩点2→先测上一组的线路标桩点(至少3个)再测本组的线路标桩点→前视下一个线路控制桩点3。
重复以上步骤
⑦线路标桩点的平差计算
将相关的线路标桩点坐标文件、实测平面坐标的原始记录数据(储存在仪器存储卡的GSI格式数据)、电子水准仪对线路标桩点的实测高程原始记录数据储存在存储卡内,利用软件对各点进行总体的平差计算。
计算结果超限,需重新测量,直到通过。
5.1.4技术准备
①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全面施工技术培训。
②选择满足高精度要求的测量仪器,熟练掌握相关测量仪器、配套软件的操作,定期检较设备,复测控制网,是确保轨道结构施工精度的基础。
③制定和完善工序、工班交接制度、办法。
④线路设计数据结构必须与测量计算软件相匹配。
⑤全面复核设计提供的测量控制系统,布设施工现场控制基准网。
⑥对于沉降地段应定期评价控制网,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5.1.5设备、材料准备
①设备进场使用前,应对其功能、精度、操作系统进行全面调试;
②验收进场的双块式轨枕。
不得使用不合格的轨枕;
③钢筋;
④混凝土;
⑤模板;
⑥其它材料。
5.1.6现场具备条件
①路基水硬性支撑层、桥梁铺装及凸台、隧道填充全部施工完成、验收合格,强度满足各种机械、设备行驶需要。
②分别在线路两侧按60m左右的间距设置控制基准点。
控制基点应固定牢固,如可在已施工完成的电力塔杆、桥梁挡砟墙固定端、隧道边墙上的适当位置设置测量控制基准点。
③在即将铺设无砟轨道的基床上,放样标注轨道板两侧设计外缘位置,划红油漆纵线,作为现场散布轨枕时,控制轨枕平面左、右位置的参考。
④混凝土拌合站
拌合站应满足下列条件:
首先,利用线下工程施工原有砼拌合站,沿线砼拌合站位置分布要得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轨道 双块式 铺设 施工 作业 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