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Word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5404844
- 上传时间:2022-10-30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41KB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Word文档格式.doc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Word文档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
孙权
在《三国》这部小说中,孙权是出场最晚的领导人,直到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时,才登上政治舞台。
而且这个人物也是三位主要领导人中被作者着笔最少的一位。
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首先,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所经历的风浪要少,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江山都是亲手打下的:
其中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几经风浪终成大器;
而曹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成就霸业也是靠其多年的东征西讨获得的。
而孙权占据江东基本上属于坐享其成,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获得,多年来他的疆土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扩展,只是到了后来才从刘备(严格说是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再未发展。
有的文章认为孙权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中肯。
众所周知,《三国》中这三位主要领导人三分天下,依靠的是不同的条件:
其中曹操依仗天时,刘备依仗人和,孙权依仗地利。
而地利这一优势利在坚守,对于进攻的作用就不甚明显了,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进攻,就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放弃固有的地利这一优势。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东吴方面占据长江天堑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仗完全是水战,因此熟悉水战的东吴战胜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就不足为奇了。
但要看到,争夺天下过程中的大部分战争都是陆战的,也就是说,要争夺天下就要从家门口走出去,就不能长期依赖长江天堑这一优势,但久居江东的孙权早已对长江天堑这一优势有了相当重的依赖感,不仅孙权本人如此,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如此,纵观东吴取胜的战争,无不是在家门口获得的。
因此,不夸张的说,东吴方面的将帅都是水战内行、陆战外行之辈。
有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吕蒙取荆州及彝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寨不都是陆战取胜吗?
不错,这确实是陆战取胜,但要看到,这些战役的取胜,无不存在着一定的侥幸成分:
甘宁劫营成功的前提是曹军未加防范;
吕蒙取荆州在于关羽轻敌大意而偷袭得手;
而陆逊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更是因为刘备在排兵布阵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就连陆逊本人也说:
“若孔明在此,他定能识破我计……”并心悦诚服地感慨道:
“孔明真卧龙,我不能及也。
”也就是说,就连陆逊本人都认为此战的胜利有着相当侥幸的成分。
更何况这几战的胜利正象笔者前面所提到的,都是在家门口获得的,换句话说,这几战的胜利同样仰仗于地利。
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走出去,决不能只依靠地利这一优势,更不能只靠偷袭的手段取胜,因为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不是泛泛之辈,这两方无论哪一方,只要在作战中谨慎小心并且严加防范,都不会轻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的,这样以东吴将帅之能力是很难取胜的。
从三方的领导上看,曹操和刘备,无论是在雄心壮志方面还是在能力韬略方面,均胜于孙权。
而孙权所倚仗之人也是孙策临终前所嘱托之人,即“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后来虽然又出现了吕蒙陆逊等人,但这些人的智谋还不及张昭和周瑜;
而曹操手下则谋士众多,如郭嘉、荀彧等,更何况曹操本人就是足智多谋之人;
而刘备手下仅诸葛亮一人之智慧就足以胜过东吴所有谋士,更不用说刘备还曾得过庞统及后来的法正等人的协助。
在武将方面,孙权手下能征善战之人更是少得可怜,仅有太史慈、甘宁等有限几人,甘宁百骑袭曹营后,孙权曾言道:
“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匹敌也。
”但要看到,曹操手下决非只有张辽一员大将:
论武艺,典韦、许褚及后来的庞德,都在张辽之上;
而夏候惇、夏候渊、徐晃、张颌、曹仁、曹洪等人,无论是统帅才能还是武艺,均不在张辽之下,而李典、文聘、于禁等人,也决非等闲之辈,而甘宁可以说是孙权手下顶尖的武将,其能力也仅仅是刚可以与张辽一人相抗衡,俗话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在武力方面,对比曹操而言,孙权无疑就处于劣势了;
与刘备相比,也可以看到孙权的劣势:
刘备手下的战将虽然不如曹操多,但其勇猛程度却在众曹将之上:
其中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龙、马超马孟起、黄忠黄汉升个个有万夫不挡之勇,其武艺在当时仅次于吕布,曹操手下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许褚及很早就在宛城之战中战死的典韦;
更何况刘备手下的魏延、周仓、廖化、关平等将,也都是一等一的上将,其整体实力决不在曹操之下,更不用说孙权了。
曹操虽曾有过“生子当如仲谋”及“东吴决非甘于久居人下之辈”的言论,但那也仅是看到一个方面而已。
总体而言,孙权在宽厚方面莫如刘备,在机谋方面又在曹操之下,因此,即使孙权有争夺天下之心,也无有与曹操刘备抗衡之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以上部分是笔者对孙权及东吴方面的分析,那是不是说孙权就毫无可取之处呢?
当然不是。
客观的说,孙权决不是一个无道的昏君,更不是一个凶残的暴君。
在他统治东吴期间,广施仁政于江东百姓,使江东一带国富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孙权是居功至伟的。
再者,孙权也不完全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的人,虽然孙权占据地利的优势,但要保住这片疆土,没有一定的胆识和韬略也是办不到的。
在赤壁之战前东吴的形势危如累卵,双方不仅兵力悬殊,而且荆州也由于刘琮的不战而降被曹操兵不血刃的得到,要知道,长江天堑是东吴唯一的资本,而得到荆州的曹军,意味着已经与东吴共同拥有地利这个优势,起码表面上如此。
众文臣皆劝孙权投降,而孙权最初的反应是反感,后来听了鲁肃和诸葛亮及众武将尤其是周瑜的分析后,下定决心与曹操战斗到底,这一点就远胜于荆州群臣。
他先调集了三万精兵供周瑜调遣,并陆续为周瑜发援兵、补充粮草,使周瑜无后顾之忧,还嘱咐周瑜:
“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
孤当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
”最后终于取得了赤壁这战的胜利。
这些事实,说明孙权还是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的。
总而言之,笔者对孙权的评价是:
太平时期可为造福一方之父母官,战乱时期可为割据一方之诸候,但其不具备统一天下之能力。
(二)
刘备
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
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果。
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
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
也是他的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纷主动前来投奔;
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
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则坚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
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
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的。
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
有一位研究《三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
“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
”此言可以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
而整部《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
其次,刘备非常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
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
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
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去逃难的,有人因此便认为刘备这是多此一举,他们的依据是曹操此行的目的是追杀刘备,不是屠杀百姓,而刘备当时如果抛弃百姓,便可顺利脱离危险。
笔者认为此言差矣:
首先,曹操曾杀掉吕伯奢一家,不久后又因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了其父而兴兵攻打徐州,在此过程中大肆屠杀百姓以泄私愤,在百姓心目中已留下了残暴的印象。
更何况即使曹操并非是为杀老百姓而来,在进军过程中也难保不伤及百姓。
而且从老百姓都愿意跟随刘备这一点也说明,刘备确实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人和,因为天时和地利已分别被曹操和孙权所占据,而人和则是刘备争夺天下的唯一资本,一旦失去人和,灭亡便是刘备唯一的结果了。
因此,刘备此举虽然使行军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换回的却是更为重要的人心。
而当时诸葛亮就在刘备身边,也是他出主意让刘备张贴告示号召老百姓随军同行的,而其手下的关羽、张飞等人也没有太多异议,可见这是一种长远之见。
诚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文中还有一个片段令笔者倍受感动:
长坂坡一战,赵云为救刘备家眷杀奔曹营,有人误认为赵云是去投降曹操了,连张飞都信以为真,只有刘备坚信赵云不会降曹。
事实果然未出刘备所料,赵云非但没有降曹,还救回了甘夫人、简雍和阿斗,刘备倍受感动,感激之情一时无以言表,将儿子阿斗掷于地上,言道: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感动得赵云这样一位万夫难当的英雄泪流满面:
“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此段文字被有的人认为是刘备收买人心之举,不过是作作样子而已,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倒宁肯相信这是刘备当时一种真情的表露,试想一下,有谁会为了一个手下人而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掷于地上?
而当时刘备除此之外又能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赵云的感激之情?
正如文中有诗云:
“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
此外,客观的说,刘备还是一个聪明的领导人,他清醒的认识到,论个人能力,他是不如曹操的,于是他理贤下士,到处求教于高人,并充分利用和挖掘手下人的才能:
先是重用毛遂自荐的单福(即徐庶),委以军师重任,单福果然不负刘备所望,几次击败曹兵;
尤其是其三顾毛庐求见并聘请诸葛亮一段,更是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本不愿出山的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真诚,终于同意辅佐刘备,并助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异:
当时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的庞统投奔刘备,一开始并未受到重用,这又如何说明刘备的礼贤下士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刘备当时并不了解庞统的才能,虽然庞统手中握有诸葛亮的亲笔举荐信,但庞统更想通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得到刘备的认可,因此并未向刘备出示这封信。
即使是当初聘请诸葛亮,也是先通过徐庶的推荐,而后又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一番分析,认为诸葛亮的见解确实高明,才决定聘请诸葛亮的。
更何况当刘备对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主要 人物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