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399335
- 上传时间:2022-10-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8.04KB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与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异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
豪放;
差异;
时代;
信仰
中图分类号:
0-0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4—995(2006)05—0058—04
IA
巴蜀自古人杰地灵,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热
的诗人,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在唐诗及宋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
李白总是“五岳
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
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中宣泄的主宰自然
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的豪情及被世人遗弃的愤懑已超出了对山水的描绘,
[1](P138)
“时与太白为近”;
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他张扬时高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悲怆时希
[2](P05)
诗风上“苏(轼)近于李(白)”。
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
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挖掘二枕”、“裸体青林中”,情感表现恣意率真,毫不掩饰。
苏
人作品内蕴的不同,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轼也是追求自由、极富性情的人,他对朋友随意说笑、
方面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口无遮拦,对虚伪丑陋则尽情地嘲讽。
苏轼遍览山水,
自称“人间绝胜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画家、评论
一
家的身份又使得他能更理性地领悟山水内蕴。
他认为
巴蜀地势险阻、文化风俗相对独立,逐渐形成了即使是同一处景致,也因其季节、气候的差异及观赏
以道教为主、儒道并存的独特氛围,加之司马相如出者姿态、心绪的不同而富于变化,他也很善于将景物
[3]
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李白和苏轼就很自然地把建变幻和心情变化交融起来写。
如《浴日亭》中“坐看”
功立业和独立人格当作了毕生的追求。
李白希望自己“遥想”“已觉”“更烦”“忽惊”等一连串心随物动的描
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苏轼也自信地认为“至君绘,体现出和李白诗歌一致的主观之境。
尧舜,此事何难”;
在遭遇挫折后,两人仍保持着高昂雄奇飘逸是后世公认的李白的特色,也是苏轼大
的热情,李白觉得“欲济苍生未应晚”,苏轼始终“未忘力提倡的风格。
“除了李白,恐怕没有人比苏轼更热衷
[4](P99)
为国虑也”。
在求索的艰难中,李、苏二人依然坚守着于表现富于飞动之趣的自然景物了”,飞瀑险
自己的人格尊严:
李白不畏皇权显贵,赐金放还后仍滩、惊涛骇浪是他们共同钟爱的意象。
李白诗中山水
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苏轼处于新旧党争夹缝间奇险、江河浩荡的波澜壮阔,和苏轼诗中洪波翻腾、江
终能刚正不阿。
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读其诗“如见鲁潮怒卷的气势磅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诗将大
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流露出对李白高洁品容量的词语迅疾喷吐,而苏轼则“放笔快意,一泻千
[5]
格的敬仰,他在绿《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士俗不里”,又呈现出相似的激荡、壮观的美感。
苏轼在追
可医”,也表明了自己对不俗境界的追求。
求与李白相同的奇幻飘逸的境界时,同样选择了从虚
收稿日期:
2006—06—19
作者简介:
高 慧(193—),女,河南信阳人,西安师范学校讲师,教育学硕士。
58
-----------------------Page2-----------------------
处着手的写法:
李白的诗《蜀道难》和苏轼的词《满庭理,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不同于李白的恣肆
芳》(“归去来兮”),都通过想象、幻想同现了超越时空表达,苏轼达到了他所推崇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
的历史和神话;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水龙吟》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小舟横截春江”)之中,都编织出倘恍迷离的梦境、刘熙载说过东坡词的内容丰富类似杜甫,风格豪
以梦觉后的怅惘收尾,给人相同的美感体验。
苏轼的放则近于李白,显然将苏轼定位为一个博采众
词常被用来同李白的诗相媲美,刘熙载认为“东坡词长的集大成者。
在融会前人优点、冲破规矩束缚之后,
[1](P139)
具神仙出世之姿”,更有人将二人相提并论为苏轼的作品达到了“随物赋形”的自由境界。
李白天赋
“诗仙”和“词仙”。
才情的放纵自如难以模仿,苏轼才学胸襟的尽情流露
更是无从模仿。
二
第二,李白和苏轼的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不同。
深究起来,看似相近的李白、苏轼的豪放个性却李白诗歌的豪放是由于承载了迅猛的情感变化;
而苏
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轼在“豪放”之外施展才学是要寄托妙理。
二人显然代
其一,李白和苏轼作品中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表了唐宋诗歌重意兴、重理趣的不同追求。
李白的感
不同。
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李白偏爱宏伟壮观的事受敏锐而丰富,无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
物,在现存九百八十七篇作品中,描写宏大意象达一乡愁,还是“独酌无相亲”的孤寂,以及“惟见长江天际
千一百余次[6](P59),又对其进行时空拓展和夸张描绘,流”的离别怅然,都描绘得细腻动人。
但在无比自信和
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尔来四万八千岁”以及“燕山入仕无门的矛盾中,又情感起伏、悲喜分明,不是“仰
雪花大如席”,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他善于以高处天大笑出门去”的得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就
为立足点俯瞰世界,如登上庐山看到的“白波九道流是“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感伤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
雪山”的大江和“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的飞瀑,气得出”的悲怆。
诗中的情绪此消彼长、矛盾激荡。
《将
势恢宏豪迈。
李白诗中常采用跳跃性的情景组合,如进酒》中先从青春易逝的感慨变为得意尽欢的极乐,
《梦游天姥吟留别》打破时空界限的意象连接,以及忽而又由痛饮美酒的酣畅急转直下为“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中发想无端、转折无痕的情感突变,具有了的忧愤,呈现出跌宕回旋的情感气势。
苏轼的作品从
内在的张力及气势。
而这种大容量情感急速喷射时,日常选取的材料中生发人生感悟,传达出形神、情理
又产生了“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般的巨大力量,将《进交融的理趣,表现出作者冷静思索的状态,所谓“静故
酒》、蜀《道难》一开篇就呈现出这种气势。
唐人读书壮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在早年经过三峡所作的江《上
游结合的氛围,使得李白超人的天赋及自然感受力发看山》中,身处疾行的舟中景物瞬息万变,作者却仍能
挥到了极致,而这种李白式的以天分而非知识取胜的冷静细致地进行观察,李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只
恣意表达却无踪迹可循、很难模仿。
不过,除去其天才定格下刹那间的欢畅豪迈,二者就有了明显的达理、
之作的百首之外,其余猝然而成的诗作就难免单调、传情的区别。
因此,苏轼的作品中或“雪泥鸿爪”的透
粗糙,缺乏变化了。
彻,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或是以不同角度看
[]
宋神宗说过“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苏轼确问题的通达,以及对远近、得失、荣辱等矛盾的辩证思
实学识深厚:
现存作品仅诗歌就达四千首左右,诗文考,总是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的内容、风格丰富多彩,诗文、书画均代表了宋代的最李白的诗《日出入行》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高成就。
他对于意象全无选择、入手便用,在细致的观(“明月几时有”),显示出二人探究宇宙的思索,但最
察中显示出缜密的思考。
在其豪放词《念奴娇.赤壁终对待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李白落脚于“吾将
怀古》之中,大江壮阔、历史悠远的时空交织展示出宏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悻同科”,充满了主宰宇宙的豪
大的境界,周瑜的少年得志反衬出自己老来无成又感迈;
苏轼却认可、顺应了生命缺憾,顿悟出“但愿人长
慨深切,结尾的“酹江月”则更显现出豁达的心胸,确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哲理。
《行路难》和《定风波》
实在豪放气势之外表现出了“细密的意境和浑然的工(“莫听穿林打叶声”)又展示出李、苏面对仕途艰难的
[8](P334)
巧”。
苏轼思索人生获取的胸襟智慧,又使他具不同态度:
前者传达出李白时忧时喜、矛盾激荡的情
备了从常见现象直达内涵的穿透目光,如李白的望《感;
而后者表现了苏轼无忧无喜、无雨无晴的洒脱。
李
庐山瀑布》惊叹于一个瀑布的壮观;
《题西林壁》中,苏白诗歌中真切强烈的情感投入可谓“入乎其内”,具有
轼则宏观概括出不同角度看庐山的差异后,以理性的壮观激荡的“生气”;
苏轼将生活磨难升华为哲理,记
审视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录下情感积淀后的冷静思索,又能“出乎其外”,当然
59
-----------------------Page3-----------------------
[9](P99)
达到了智慧旷达的“高致”。
化的繁荣。
因此,“历数千年之演进”的华夏文化在“赵
第三、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
李白的《行路难》和宋之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1](P145)。
宋代的士人
苏轼的《百步洪》两首诗都在人世险阻的感叹中笔锋亦呈现出官僚、学者、才子三位一体的鲜明特色。
然
一转,分别以“直挂云帆济沧海”和“造物虽驶如吾何”而,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加之党争及文字狱的
的乐观结束全诗,但李白的乐观体现为无比自信,苏迫害,文士在对外改变自己、顺应社会的同时,却将自
轼则是圆融旷达。
并未置身于政治斗争之中的李白永我品格的完善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这种始终能保持
远处于理想化的自信状态,晚年还热情高涨地参加李人格独立的理想境界,在苏轼身上第一个实现,因此
[12]
幕府,诗中描绘的赤子情怀及旺盛的生命力令人神“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
才情声色之
往,为王安石批评的皆言酒色的内容,却正好体现了美达到极致的唐人诗歌导致后人难以续貂,冷静睿智
与此相一致的青春活力和声色之美。
恰似“清水出芙的宋人就在诗中彰显才学、传达理趣,形成了与唐诗
蓉”的李白的诗歌,展示出了外物最自然状态的绚丽迥异的审美取向;
苏轼又以诗的境界为词,在不同文
多彩,或淡雅、华美,或朴野、富贵,是洋溢着积极昂扬体均展示出一致的时代精神和思想个性。
的青春气息的乐观奔放的旋律。
而宦海沉浮、看破荣李白和苏轼豪放个性的差异还缘于二人儒道信
辱的苏轼,就具有中年状态的成熟睿智。
青年时“雪泥仰的不同。
首先体现为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陶渊明 李白 诗歌创作 风格 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