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392758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50KB
高考历史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均不符合题意。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
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
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
A材料中没有显示;
C项错在独特;
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均田制)
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
A中信息没有反映出;
B项人口增长也没有提及;
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
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
科举制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
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试题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A说法绝对;
B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
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
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明朝西学东渐
【试题分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只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
D项说法绝对。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试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
C信息与题材料无关。
9.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
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试题考点】罗马法
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出希腊司法制度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介绍是审判程序,故B项错误;
司法程序的完备与政体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中“法定程序”“审判团参与审判”等信息说明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
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试题考点】宗教改革
“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
A与题干意思相反;
B材料没有提及;
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11.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启蒙运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是议会君主制的体现,故A项正确;
BC属于二人共同主张;
D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问法。
12.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试题考点】美国共和制(邦联制)
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结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说明邦联政府权力较弱,故B项正确;
其他选项材料中均没有提及。
1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试题考点】太平天国
依据题干时间1862年以及“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财政调度”说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
A、C和D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试题考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
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
D错在推进,与题干意思相反。
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试题考点】维新思想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A项时间不符合;
B项说法明显错误;
“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试题考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
AC材料中均没有提及;
D项中“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
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试题考点】新三民主义
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
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
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8.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试题考点】国民大革命
依据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
A说法错误,当时中共革命目标比较明确;
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现错误;
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
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