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断代与鉴赏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386575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2.58KB
宋瓷断代与鉴赏文档格式.docx
《宋瓷断代与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瓷断代与鉴赏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釉面:
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呈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
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处隐约露出胎色。
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窑的一大特点。
器型:
种类较少,除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底足:
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痕迹。
纹饰:
圆器以釉色为美;
立器为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棱。
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以后在杭州另设的新窑。
据南宋叶《坦斋笔衡》记载: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明人曹昭《格古要论》又补充说:
“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清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历史记载,修内司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山下,但至今尚未发现。
郊坛窑窑址在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已作部分发掘。
由于修内司窑窑址和哥窑窑址都未发现,二者器物特征也相似,对于此种现象,早在明代,已有人注意,《遵生八笺》评价说:
“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作者高濂认为:
“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宫家造也……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处”。
鉴于故宫中收藏有传世哥窑瓷器,而其造型又是按宫廷需要设计的,故李辉柄先生认为修内司窑其实就是传世哥窑(《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
此可备一说。
修内司窑瓷器的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
用澄泥做器坯,胎子呈深灰色、灰褐色、灰黄色等;
胎有厚薄两种,即胎厚釉薄器和胎薄釉厚器。
釉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炒米黄等多种色泽。
釉面光泽如面容之微汗,润泽如酥,也有温润似玉的。
釉面多开片,釉中气泡小,如粉末状。
烧造:
由于胎色不一,釉的流动性也较小,“紫口”或有或无。
由于裹足支烧者居多,所以“铁足”者也少。
厚胎薄釉器为支钉支烧,薄胎厚釉器为垫饼垫烧。
郊坛官窑瓷器的鉴定特征:
胎土呈黑灰、黑褐色,胎较薄。
釉较厚,有粉青、炒米黄等色。
器形:
有盘、碟、洗等日用器,还多见仿古青铜器型、玉器型的宫廷陈设瓷和观赏瓷。
有的器物有“紫口铁足”。
定窑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的北宋著名窑场,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山村一带。
这里宋代时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白瓷的烧造始于唐代晚期,终烧于元代。
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
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唐代定窑白瓷的胎质与施釉方式与当时邢窑白瓷也基本相似:
一类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
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
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
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
胎色发黄者,为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
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
北宋初期,定窑瓷器脱颖而出,完全取代了邢窑(邢窑就此衰落)。
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
明曹昭《格古要论》云定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紫定、黑定,即定窑烧制的酱釉和黑釉瓷器,其胎质都是细腻洁白,釉色光可鉴人。
北宋中期以后,产品风靡一时,时人评价说: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归潜志》)。
因瓷质精良、纹饰秀美,曾被选为宫廷用瓷。
并为各窑所效仿。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亦言:
“宋瓷之佚丽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穷研极丽,几于鬼斧神工。
”所谓粉定,是指其胎质白似粉,其釉为白玻璃质的定窑白瓷佳品。
在官、定、汝、钧、哥五大名窑中,定窑是以覆烧法和器物芒口为特色,以精美白瓷和纹饰丰富取胜。
其鉴定特征是:
胎料加工精细,经过细致筛选。
胎质坚致细腻,胎薄而轻,胎色洁白。
无论酱釉、褐釉,还是黑釉、绿釉等颜色釉品种,都是白胎,即与白瓷所用的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的色釉不同。
早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期以后白釉略带乳黄,俗称“象牙白”,质感柔和悦目。
釉面极少开片。
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
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轮痕,俗称“竹丝刷纹”。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竹丝刷纹”是指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的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用竹丝小刷修理时留下的。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
主要有碗、盘、瓶、碟、枕等,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烧造工艺:
定窑瓷器在北宋中期以后,对碗、盘类器皿采用覆烧工艺,其目的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节约燃料;
二是防止碗、盘焙烧时变形;
烧造出来的瓷器,其口沿部位一周均无釉,文献中称其为“芒口”。
主要装饰方法,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
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双面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常见纹饰是莲花荷叶纹、水塘双鱼纹、莲池游鸭纹以及龙、螭等图案。
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
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享誉宋代;
所刻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
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饰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缂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
印花以花卉纹居多,常见莲、菊、牡丹、梅、海棠、葵花、萱草等,也有龙凤、狮子、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飞雁、鸭、游鱼、牛、婴戏等图案,画面整齐严谨,讲究对称;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北宋定窑圈足器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所见的器物无一例外。
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断代提示
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时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
金代定瓷除了沿用“覆烧”法之外,还采用“叠烧”法,许多产品在内底刮去一圈釉面,使之露胎,称为“涩圈”。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
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
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也有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鉴定要领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硬”。
北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2“竹丝刷纹”。
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3“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
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汝窑
在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御用官窑,瓷质之精、釉色之纯、造型之美,空前绝后。
“物以稀为贵”,汝窑瓷器名列五大窑榜首,不仅因其存在时间短(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约20年),传世品罕见(在南宋时便有“近尤难得”的感叹),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
而且还在于其烧造时胎釉中铁的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所烧造出来的“天青色”超越了当时所有的御窑,为宋代之首。
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其烧造的青釉,有“天青”、“卵青”、“淡青”色。
它所体现出的美感,让人愉悦;
它所达到的意境,足以傲视瓷界。
其鉴定特征如下:
质地细洁,胎色呈香灰色;
胎骨较薄,制作规整。
凡宋汝窑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线棱角的地方常见有浅赭的色调,俗称为“羊肝色”。
胎骨本色为深香灰色,釉面的棱角处却隐现出一种“羊肝色”,其原因就在于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并与深灰的胎色相衬。
透过天青色的釉层,人们在汝窑瓷的局部就能看到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
釉色:
呈淡淡的天青色以及“卵青”、“淡青”等色,比较稳定。
所谓“天青”色是一种与蓝天色调相近的釉色,有深浅之分,釉面较透亮。
卵青是一种与鸭蛋壳相近的颜色,釉面大多呈失透状;
淡青也叫粉青,是与天青釉相仿的颜色,不同之处在于它微闪绿色,釉面多透亮,釉色也有浓淡之分。
汝窑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且稀疏;
釉质较硬,釉色沉静,釉面有光泽,不同于其他青瓷。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
”或可为汝窑釉色美的注解。
汝窑器物造型凝重古朴,多源于铜器,有浓厚宫廷色彩。
器型不甚丰富,主要有盘、碟、洗、盆、瓶、尊等。
如三足樽、出戟尊等,洗有圆形、椭圆形、三足三种形式,而椭圆形四足盆则是汝窑特有的造型。
汝窑无大器,这是其造型的一个重要特点。
纹片:
汝窑瓷器绝大多数都有开片纹,釉面开细密的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
开片纹是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是高温冷却时胎釉的收缩速度不一致而致釉面开裂,俗称“蟹爪纹”。
这虽是烧造过程中的瑕疵,但却增添了意想不到的美感。
支钉:
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汝窑为外裹足满釉支烧,底部留有支钉烧痕。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钉”。
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
辨伪提示
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蓝,纯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断代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