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父亲社会的中间状态是世界上最好的状态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378861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1.41KB
鲁滨逊父亲社会的中间状态是世界上最好的状态Word文档格式.docx
《鲁滨逊父亲社会的中间状态是世界上最好的状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滨逊父亲社会的中间状态是世界上最好的状态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亲清醒明智的想法并不能压制儿子骚动不安的性情。
鲁滨逊一心只想“出海”。
这种对漫游(wandering)的顽固渴望,一种“不理性、不顺从”的性情气质,似乎是鲁滨逊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I.57,66-7,84)。
出海遭遇的种种危险、灾祸和不幸,虽然会不断让鲁滨逊感到懊悔,唤起他的冷静的理性和“尚未泯灭的良知”,让他叹服父亲先知般的远见,但他仍然在这种不安分的性情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他的“不幸”。
这种性情——一种“闯荡的天性”(II.5),初看上去,似乎是一种“顽固的发财妄想”,或者说“一种不节制的鲁莽欲望,渴望情理之外的发迹”,只想以“超出事情本性所容许的速度更快地蹿升”(I.67,85)。
毕竟鲁滨逊只是家中的老三,又没有受过任何职业的训练,现在再去投身法律或商业,为时已晚(I.57,59)。
[6]他前往几内亚的第一次海外历险也让他赚了不少钱。
然而推动这种发财妄想的却并不只是“经济人”的逐利欲望或者理性计算的功利倾向,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分的性情。
当鲁滨逊在几千里之外的巴西发了家,他仍然不安心,再次受到诱惑出海。
鲁滨逊自己也承认,对于一个在巴西拥有大量投资、前景良好的种植园,并在远洋贸易上收入颇丰的人来说,这时出海无疑是一个非常“乖戾”(preposterous)的选择(I.86,cf.II.7)。
然而种植园平静的富足生活,与鲁滨逊的性情格格不入,根本就不是他喜欢的生活。
在鲁滨逊六十一岁时,经历了中产阶级的各种生活状态,过上了他父亲所谓最适于人的幸福生活,“一般去海外冒险的那种动机已经不复存在,因为我不必发财,也没什么东西可以追求:
就算我再挣一万镑,也不会比现在更富有。
”但这样的生活,对于鲁滨逊来说,却仍是“没有生活的乐趣,没有快乐的时刻,没有惬意的消遣”,他的全部心思依旧寄托在他经历了无数危险的海洋和荒岛上。
虽然妻子的深情让他暂时收敛了漫游和冒险的妄想,但妻子一去世,就立即故态复萌(II.5-10)。
这种天生的漫游精神(wanderingspirit),虽然是鲁滨逊追逐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的一个重要动力,但最终却超出这些利益的视野:
“生意不是我的本性,但闯荡却是。
”这是一种漫游世界的不安分欲望,而不是攫取世界的贪婪欲望(arestlessDesiretoseetheworldthanaCovetousDesireofgettingit.),其实质是一种人内在的不安(II.144-5,II.125)。
鲁滨逊准确地指出了他犯的这种“慢性病”的真正病因:
人对上帝或自然给予他的处境总是感到不满。
这不仅是鲁滨逊自己的“原罪”(OriginalSin),也是现代人的原罪(I.200)。
[7]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漫游者并非一个新形象,奥德修斯可以说是鲁滨逊精神上的始祖。
[8]只不过,在鲁滨逊的奥德赛历程中,渗透着一种奥古斯丁式的不安。
虽然“自然和神意”一并向他展现了追求生活幸福前景最简单明快的方式,但鲁滨逊却清楚,他渴望冒险的不安分的性情,根本就与这种生活道路寻求的清晰图景截然相对(I.84-5)。
在鲁滨逊的反省中,他经常提到,是自己有意造成了自己的不幸(thewilfulAgentofallmyownMiseries,I.84)。
这并非言不由衷的懊悔,而是敏锐地察觉到,这种不安分的倾向,在骨子里是和一切安宁的幸福不相容的,是一种让自己不幸福的自然倾向。
渴望闯荡外在的世界,获取财富与权力,在鲁滨逊的这种激情背后是一种内心的不安和骚动。
[9]鲁滨逊在世界中的历险,伴随着他在精神中遗弃世界、深入孤独的历险。
不过,《鲁滨逊历险记》不是鲁滨逊的《忏悔录》,也不单单是鲁滨逊的精神自传。
鲁滨逊并没有为孤独抛弃他的世界。
正是鲁滨逊身上的这种不安分的力量,推动鲁滨逊始终不畏艰苦地耐心去做各种使自己生活舒适的事情,将这种奥古斯丁式的“不安分”转变为一种现代世界的动力机制。
用鲁滨逊的话说,这或许不是获得幸福的能力和性情,却是鲁滨逊在孤独的荒岛上建立舒适生活的内在激情。
“我的一生向来是积极行动的一生,我最厌恶的就是无所事事的状态……懒惰的状态是生活的糟粕”(II.10)。
对于鲁滨逊这个现代漫游者来说,最大的不道德是无所事事。
因此,鲁滨逊一方面喜爱闯荡,热爱冒险,渴望漫游世界,不肯安于稳定的生活秩序;
但另一方面却又极端小心翼翼,想方设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对各种危险谨慎地加以防范。
到了荒岛一年多才肯外出踏看全岛;
驾独木舟环岛航行时遇上湾流,在凑巧搞清楚水流的情况前,再也没敢出过海。
无论和自然打交道,还是面对自己的同胞或野蛮人,只要一有机会,鲁滨逊总是先从自己的安全出发,满怀戒心地设想各种可能的危险,渴望建立令他安心的秩序,对生活进行尽可能有规律的安排。
鲁滨逊的历险,往往始于“不安定”的漫游和闯荡,而终于理性的设计和秩序。
鲁滨逊令人惊奇地将一种非常理性化的算计与一种极端冲动的历险精神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这种结合以一种精神救赎的意涵。
[10]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化地结合理性与历险的生活方式,才使鲁滨逊的世界成为了我们的世界。
[11]
无论是命运,还是性格,鲁滨逊在理性和冒险之间的悖谬结合,揭示了整个现代精神气质在构成上的深刻矛盾。
只有从这一悖谬关系出发,才能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这样一种精神气质,能够成为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为什么鲁滨逊的奇异历险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的“神话”。
[12]
初看上去,鲁滨逊的性情,似乎与任何一种稳定的社会制度都是不相容的,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与家的紧张关系上。
从第一次出海遇险后,他就面临着回家还是出海之间的选择。
最终,他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出海了,甚至“连个口信也没带给他们(他们能不能听到我的消息,就看运气了)”。
在鲁滨逊出海的三十多年的时间(1651.9.1—1687.6.11)里,从来没有和他的父母联系(I.83)。
当他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自己的父母都已去世,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遗产(I.67,60,264)。
相比来说,鲁滨逊对他妻子的感情要深挚得多,他称她是自己“工作中的支柱,事业上的重心”。
他妻子的审慎,“胜过母亲的眼泪,父亲的教诲,友人的规劝,甚至也胜过了(鲁滨逊)自己理智的力量所能做的一切”,引导鲁滨逊渴望闯荡的激情,成功地让他安定下来,放弃那些异想天开的出海计划。
然而当妻子去世后,尽管他的三个孩子还小,但鲁滨逊却像刚从荒岛上回到英国一样,觉得在世界上完全是个陌生人(II.9-11,比较I.264),立即决定再次出海(1695.1.8—1705.1.10),只不过这回不是作为儿子离开了父母,而是作为父亲抛下了自己的孩子。
家并不是鲁滨逊漫游折返的目标,对家的眷恋也从来没能压制他漫游的渴望。
尽管鲁滨逊面对大海,选择离开了自己的家,然而当他流落到荒岛上,却千辛万苦地为自己营造一个“家”。
在岛上第二年,鲁滨逊出外踏看了全岛,在岛的另一边,他发现那里的环境比起他最初选择的那个居住地点要好得多,但鲁滨逊却一点不想搬家,“因为我既然已经住在那儿,对那里的一切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而现在我人虽然在这儿,总觉得自己是出外游历,不是在家里(Home)。
”鲁滨逊这个喜欢浪迹天涯的人,居然在荒岛上“外出”了一个月后,回到自己的“老窝”就觉得心满意足,“这次短短的漫游(wandringJourney)因为居无定所,就让我很不快乐,同那情况相比,这个被我称为住所(myownHouse)的地方就是我十足的定居地了。
”鲁滨逊的这个家,其实不过是他戒备森严的帐篷和洞穴。
但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把这个简陋的住所称为自己的“家”,因为至少在这里他可以睡个安稳觉(I.139,131)。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家不仅仅意味着一座安全舒适的住所,而且还是一个家庭,只不过他在岛上组成的这个“新家庭”,是由猫、羊和鹦鹉组成的(I.133,165)。
鲁滨逊抛弃了生养自己的家庭出海漫游,却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组建了一个由宠物与家畜构成的家庭。
因此,在鲁滨逊的世界中绝不是没有“家”的位置。
[13]鲁滨逊甚至很乐意用家庭关系来描述荒岛上人与人的关系,称这是一个他的大家庭(II.92),把自己称为他们的家长或者父亲。
而且,当他再次回到这座人丁兴盛的孤岛,为了给这座殖民地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他非常强调稳定牢固的婚姻家庭秩序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不忘提醒我们,三个英国恶棍,在安了家以后,文明了不少(II.87,57)。
不过,当我们把十几个西班牙人、英国人甚至“文明人”从来不能真心相信的野蛮人都称作家庭时,家人、邻人与陌生人的差别几乎完全消失了。
鲁滨逊在讲完自己的第一次历险时说,“我过惯了漫游的生活,没有家庭,也没有几个亲属,虽说有钱,却也没交多少朋友”(I.283)。
事实上,在鲁滨逊讲述的历险故事中,他与生身父母和亲生孩子的关系,远远没有与那些陌生人的关系更重要。
当鲁滨逊从他的历险中归来,回想起他的漫游经历给他带来的富裕生活时,他发现,这一切都取决于“正派(Honesty)的原则”(III.67)。
在鲁滨逊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德性就是这种陌生人的德性:
诚实正派(I.68,82)。
葡萄牙的老船长,英国船长的遗孀,巴西种植园的合伙人这些生意的伙伴,都是诚实正派的人。
他们在与鲁滨逊打交道时,从来没有试图欺诈,而是信守契约,忠于承诺,虽然他们有机会侵吞鲁滨逊的财富和产业,但即使当他们生活陷入困境时,也从来没有试图染指鲁滨逊的钱。
正派是鲁滨逊给予一个人的最高赞赏,是他漫游世界的历险最终以幸福生活告终的伦理前提(III.67-71)。
在鲁滨逊看来,“正派”这种德性指的是人心灵要诚实,在所有事情上,对所有人,无论是否有能力做到,都要采取公正、正派的做事态度。
听起来,“正派”就像这个词在西塞罗笔下一样,可以指所有的德性。
鲁滨逊在提到慷慨的葡萄牙老船长和那位英国老太太时,他们所做的也并不只是单纯的交易正义:
“诚实正派,不仅促使我们清偿我们应欠我们邻人的每一笔债务,每一项信托,而且一个诚实正派的人,承认自己就是整个人类的债务人,只要神意给他这样的机会,他应该对所有人,无论他们的灵魂,还是身体,尽可能做好事”。
欠人多少还多少,在鲁滨逊看来,只是正派的普通法,而对所有人行善事,是正派的衡平法。
后者,而不是前者,才是正派的灵魂。
在鲁滨逊看来,一个“贪婪、狭隘、吝啬,只关心自己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诚实正派的人(III.74-,68-71)。
鲁滨逊对人性能否凭借自身力量达到这样的高度颇为怀疑。
他相信,野心、骄傲和贪婪使富人成为恶棍,而贫困和必然性,使穷人成为恶棍。
在极端的情况下,在必然性的逼迫下,靠人的自然力量,没有人能仍旧是正派的。
在其历险经历中遇上过这样情况的鲁滨逊问道,假如有几个人乘船出海,给养断绝,他们难道最终能够避免人吃人的结果吗(参见II.23-25:
“饥饿不认识什么亲戚朋友,不知道正义和权利,所以它是残酷无情的,容不得同情”)?
一个自诩正派的人,不过是还没有遭受最严峻的人生考验罢了。
正派并非来自人的自然力量,而不过是神意的结果。
因此,鲁滨逊才说“所有人生来都是恶棍、流氓、小偷和杀人犯,只不过是神意的拘束力量才使我们所有人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滨逊 父亲 社会 中间 状态 世界上 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