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376834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50KB
《兰亭集序》教案Word下载.docx
《《兰亭集序》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
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
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
(羲之简介)
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无丝竹管弦之盛/世殊事异/取舍万殊(归类记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及其所之既倦
目怀/人之相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省略主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
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
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
(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
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
d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
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
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
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小结: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
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
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
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信,的确、确实
△“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三.情感初探
1.启疑:
“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
学生找“痛”与“悲”字
2、“痛”、“悲”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
《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
a痛:
(1)“痛”在何处?
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2)“痛”指什么?
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
b悲:
(1)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
△“今之视昔”→“每览昔人?
?
不能喻之于怀”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同悲“死”与“生”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说明:
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
(2)“悲”与“痛”的比较
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3)小结: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亦将有感于斯文”)
昔人、自我、后人→千古同悲
(4)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
四.深度探究
△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
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
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b、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
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
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
感想?
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
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
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a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
b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
(佛教)
c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
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h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i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羲之,我想对你说?
[悲叹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五.收束全课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
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
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六、总结延展
1、整理文言知识
2、背诵全文
3、读一读有关对生命认识的作品
【篇二: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
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
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
(“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
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文质双绝”。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
“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
(或问:
这是一种什么文体?
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
明确:
“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
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
《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
(或者问:
作者情
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
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①提问:
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
何以见得?
最好用原文回答。
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
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
“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
“修禊事也”。
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提问:
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
明确:
孟—仲—暮。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
茂林修竹,幽深静谧;
清澈溪流,洁净明朗;
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②赏析:
“引以为流觞曲水?
”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
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
流觞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