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获奖教案第17课《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369134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3.87KB
省优获奖教案第17课《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省优获奖教案第17课《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优获奖教案第17课《最后一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文本细读研讨交流
教课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
“失去了,才觉得珍贵。
”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
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
”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
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2、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重点字:
山巅diān澎湃pé
ngpà
i狂澜lá
n哺育bǚ屏障pí
ng
多音字:
强迫qiǎng屏障pí
歌曲qū禁止jì
n强强大qiá
ng屏屏息bǐng
曲曲折qǔ禁情不自禁jīn倔强jià
ng屏营bīng
形近字:
嶂zhà
ng重峦叠嶂
澜lá
n波澜巅diān山巅障zhà
ng故障
斓lá
n斑斓癫diān疯癫彰zhāng表彰
词语解释:
山巅:
山顶。
澎湃:
①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②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
喂养。
浩浩荡荡:
形容广阔或壮大。
(2)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
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
现代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有组诗《黄河大合唱》,诗集《雷》《五月花》等,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江海日记》等。
(3)背景介绍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当时诗人随军行进到黄河岸边,面对凶器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3、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明确: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4、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我”的见闻和感受。
5、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四、本课小结
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分析
2、合作探究
1.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倍感亲切、逼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运笔行文上,全文20多个自然段中以“我”为起始展示叙述的共有9段,文字占将近全篇的一半。
课文除了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受为结构线索外,还别具匠心地“在情节的发展中具体入微地展示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活动,把他的感情变化与情节的推进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至高潮,小弗郎士的感情也扬至高峰,而悲剧性的故事结局,却又把他的感情收至谷底。
随着由第一人称出发的结构线索,课文的情节发展便有了依托,主题的展现也便有了载体。
2.采用白描手法,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痕迹。
文中的肖像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郝叟老人的面容)、景物描写(如开篇的天气、鸟鸣等)、场面描写(看布告牌、拼音练习、习字等)都使用白描的手法,不作浓墨渲染。
以白描手法将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感和盘托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以白描手法渗透各种写作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倍显真切自然。
3.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作者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这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朗士这个艺术形象。
从
他贪玩不爱学习到为没有学好法语而感到难过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有两种。
一种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紧密融为一体,这样小弗郎士所见到的人物、景色都被罩上了一层感情色彩,如: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又如“轮到我背书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理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另外一种便是大段的心理独白,有抒情性的,如: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也有分析性的,如:
“只要想想:
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
——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5.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三、重点研读:
1、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这个民族还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而不能奴役其心。
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实行军事占领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而改教德语。
就像日本占领我国东三省以后,不遗余力的推行日语教学。
他们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
因此,对一个民族来说,军事占领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
但是,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2、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通过小弗朗士的行踪,串联起几个相互关联又彼此分离的场面:
普鲁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的学校。
其次,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派主题的作用。
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
作者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
这样写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
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1)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
当他得知只能上最后一课时,他衣着庄重,表现了他庄严地民族自尊感;
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内疚的作自我批评,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他深情的赞美祖国语言,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
这些都表明他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小说的主题。
(2)主人公是小弗朗士。
小说通过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沦为亡国奴的悲愤之情,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都是主人公。
作者着力刻画了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变化,以此来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意识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自然是主人公。
同时韩麦尔先生也是作者中的刻画的对象,对他的衣着、语言、行动、神态等进行描绘,塑造了一个誓死不做亡国奴的爱国者形象,因此说韩麦尔先生也是主人公。
他们是小说中不同身份的两个典型代表。
四、写作借鉴:
1、巧妙的叙述视角。
爱国这一主题本来十分严肃,但作者选用了一个巧妙地视角。
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深受感染。
2、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语言描写,变现了他对祖国、对法语、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国土沦丧的痛苦与悲哀。
通过描绘动作和神态,充分揭示了他激动、悲愤、依恋等复杂感情。
刻画小弗朗士主要运用了符合人物年龄、性格的心理描写,运用第一人称,生动再现了他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
如屋顶上咕咕叫的鸽子、韩麦尔先生的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儿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的大眼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来的金龟子。
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看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涉及的,它们骑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解释主题的作用。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深意。
发人深思。
3、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达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的爱国申请。
作者将法国人民深沉炽热的情感,浓缩在这短短的最后一课里,使得这最后一课成为法国人民爱国的一个缩影,深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一课 省优 获奖 教案 17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