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地质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360742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80KB
暑期地质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
《暑期地质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地质实习报告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早上八点半在十食堂门口准时出发。
看了前一天的天气预报本来还以为会下雨,早晨起床后才发现是这样的大好天气,已经到了秋天,蓝蓝高高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
不到十点钟,我们来到了今天地质实习的第一站——位于半山腰上,在陈家庄西侧的109国道旁,我们看到了下部的冲积物和上部的坡积物相叠的现象,这是由于水流的冲击作用和洪积作用形成的。
岩石上层约2m厚,由灰黑色大块的奥陶纪石灰岩组成,是风化破碎形成的,由于重力作用堆积,特点是疏松无分选而岩石棱角分明。
下部的河床冲积物厚3-4m,由于经过河流的搬运冲积,多为圆滑的卵石和砾石。
可以看出这里是古代河流流经的地区,河流流向由西向东,这些砾石磨圆度好,而分选性不好,大小不一,体现了河流搬运能力的不同。
砾石的粒径以5-8cm的最多,也有超过30cm的石块以及1-2cm的砂子和小砾石,为近代的地质层,分布紊乱松散无胶结。
砾石冲积物的成分很是繁杂,颗粒以灰绿灰黄色岩浆岩居多,另有紫红色铁质砂岩及粉砂岩、石灰岩、安山岩、角砾岩、砾岩、石英岩、页岩、花岗岩等,往往从这些河流冲积物的成分就可以推断出上游为何种地层。
山的整体为石灰岩的钙质胶结,较结实但易漏水。
这里曾经是永定河的河床的部分,现在的河床由于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导致现在的河床高出了斜地40-50米,而这里成为高出河床的第四级阶地。
古河床堆积物中由于含有小至砂大至砾石等各种物质,是很好的天然建筑材料料场。
同时河流阶地也是很好的建筑地基,适用于一般的建筑物。
下部的冲积物和上部的坡积物相叠现象的图示如下:
沿着山路往下走很长的一段路,看过漫山遍野的碎石鲜花,我们来到了野溪采石场,是第二级阶地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奥陶纪石灰岩中发育的褶皱形成的连续背斜、向斜和背斜。
奥陶纪石灰岩之上,地表覆盖着河流冲积物。
石灰岩中发育有侵入岩脉,特征描述如下:
岩脉中白色主要为方解石和石英,还含有角闪石和黄铁矿等。
岩脉中有白色横向的小脉,那是方解石沿裂隙侵入石英而形成的。
上部新鲜的石灰岩,呈黑色、灰黑色,成分为方解石,为致密的化学结构,巨厚层状,层理构造,纵向解理发育,岩石致密性脆,还有大量的方解石等矿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因此此处以前为采石场。
在整个华北地区,奥陶纪的石灰岩成分最好,要优于寒武纪的石灰岩,大多数应用于工业的石灰岩均为奥陶纪石灰岩,由于其成分较纯,故在烧制水泥以及石灰的时候都很好,大块的可用于公路铁路等的建设,碎石则可用于制作水磨石。
侵入岩脉的示意图如下:
继续前行的路上,我们还看了一处岩石中裂隙被方解石贯入而形成方解石脉,另有一处有基性侵入岩脉,主要岩石成分为辉石和斜长石,斑状结构,隐晶质,块状构造,脉状产出。
岩石表面有擦痕现象,由此可以推断出此处有断层,且为平移断层,且发生断裂构造。
由于昨天下过雨,我们又经过一段漫长而泥泞的路途,大约11点半来到了野溪桥西侧,远观对面奥陶系石灰岩中发育的大褶皱带。
最左边为一个背斜,上部被人工采石挖掉了;
中间的一大片为一个斜轴的向斜;
紧邻的背斜上部较平,因此称为箱形背斜,而右边山沟旁的向斜则下部较平,因而称为屉形向斜,相对较陡;
最后的一个背斜沿树木的走向延伸到山的边际,这个背斜的走势相对较缓。
由于石灰岩钙质的溶蚀作用,山中还发育了很多的溶洞。
素描图如下:
早晨的行程大概如此。
中午大家在野溪桥下野餐加休整,虽然没有看见“溪”在哪里:
)
休息后我们顶着正午的阳光继续出发。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铁道旁奥陶系石灰岩中的断裂破碎带。
这里的岩石多为碎裂的石灰岩,破碎后胶结在一起,形成断层角砾岩。
这里有碎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几种破碎程度不同的岩石。
这里的碎裂岩易风化,为了周边铁路的安全,施工人员采用砌墙、加铁护栏和建造护坡的方式防止山体滑坡。
这里的支固工作较为复杂,两端使用的是混凝土沉隙,中间是铆杆。
外面使用的是混凝土墙,由于里面更加破碎需要更强的支固,在里面做了一个很强的混凝土堆用来抵挡。
继续前行我们遇到了一个处于破碎带中的隧洞。
这个洞的两端由于灵活面较多故其更加不稳定,所以两边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以加固。
我们可以看到突出的混凝土铆杆,其作用之一是使其表面松动的岩体能够在内部连接起来,在外表通过钢丝网可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并防止局部掉块。
混凝土加固层的厚度大概在30-40厘米。
这里的表面不是自然表面,是水泥砂浆喷层后锚固的。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于加固隧道以及边坡。
在岩石破碎更严重的部分,如里面有断层泥或断层糜棱岩的部分,就加砌了混凝土以加固。
而前面的三号隧道的石灰岩则非常完整,里面有些层理以及解理没有使岩层发生破碎,因此没有做加固措施。
在隧道的边上有很多相互平行的面,这些就是剪切解理。
通常层理出现,剪切面很平直。
野外的解理大部分都是剪切解理。
层理以外的很闭合的,延伸很远的都属于剪切解理。
这里存在的一个断层对隧道强度没有什么影响。
前行到二号隧道南口,仍旧是奥陶纪石灰岩。
小树下面的岩层颜色发黄,上面具有一个小薄层,大概1米左右的厚度。
这里有一个错断,在地应力的作用下,断层发生错动,这种断层在形态上比较少见,为镶嵌式断层。
断层标志层的下面主要为奥陶纪的石灰岩,灰白色,化学结构,巨厚层状构造。
当岩石在围压很大,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会变得很柔软。
这两个凸层在这种情况下都被石灰岩充满了,并未出现空洞,填充的很满。
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岩石很容易发生弯曲和褶皱。
这个水平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故为正断层。
示意图如下:
二号隧道的洞口,这里同样处在破碎带中,地质构造很不稳定,可见进口处岩石破碎严重。
我们发现针对这一现象,施工人员增设了一系列措施。
这里的隧洞是用水泥和混凝土砌筑,现浇灌筋,洞口两边砌墩和矮墙保护。
由于地处断裂破碎带,因此采用喷锚、洞口混凝土衬砌等的加固措施。
穿过洞口,我们发现另外一面左边使用了护坡,右边则砌了牛腿形的墩,这都是为了对隧洞起到加固作用。
当然,为了施工的便利及工程的安全,工程师会尽量选择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利于施工且安全系数高的地方,但是有时由于地域限制,在所难免要遇到一些工程性质较差的区域,这时就要求设计者们要冷静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进这一现状。
自然界千差万别,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仍要想尽办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克服困难。
这在我们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同样重要。
随后我们上车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位于野溪村南的蜂窝煤场。
这里有距离北京较近的第四纪黄土层堆积地。
未分层的黄土堆积物在无外力影响下可以形成很陡的崖壁。
这里的土呈黄色,不分层,纵向裂隙垂直发育。
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有结核,结核为姜石,一般结核多的土地为高碱地,较为贫瘠。
这里的黄土为粉砂性,非粘性,且具有湿陷性,遇水会变软易失陷,但干后又会变的很坚硬。
早期黄土的成因多为风成,从第四纪后期(第四层,第三层)开始有很多是由于水的作用而被侵蚀,堆积而形成的。
黄土有一个很特殊的功用就是徐变性。
在干燥的时候黄土的硬度很大,但是当饱水的时候就会发生塌方等,如差异沉降,道路塌方等。
因此在西北等地区黄土丰富的地方作建筑一定要考虑防水的问题。
有黄土的地方可能会存在强度隐患。
此外黄土和粘土不同的是黄土粘性不足,显现出的是砂性,无法搓成泥球。
黄土里大于60%的成份为粉砂,还有一部分砂和粘土矿物以及少量的有机质。
黄土还容易发生液化,若地下水较多的话,稍遇震动黄土就会完全失去硬度。
第一天的实习就到此为止。
两点半左右,我们安全返回:
)虽然感觉有些累,但是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多多^-^
期待着明天是一个好天气&
更加精彩:
2007年8月28日
灰峪—军庄铁道旁—香峪大梁—三家店
多云间晴
本以为今天可以延续前一天的好运气,然而早上出师不利,半路上一辆车出了故障,司机师傅们花了半小时修车,而我们十点半才到达预定的地点,充分印证了那句好事多磨。
今天的路程也比从前艰苦的多,我们从奥陶纪一直走到了侏罗纪,由于站与站之间相隔较远,我们步行的距离格外的长,穿过村庄,走过铁道,品尝林中的矿泉,越过车来车往扬起的尘。
虽然今天的太阳没有昨天那么刺眼,但气温仍旧较高,一天走下来体力的消耗还是很大的。
在这里说一句老师同学们辛苦啦:
第一站的地点距离下车地点较远,位于灰峪村北口。
此处的岩石为石炭纪的砂岩和页岩,砂岩表面为灰色和灰黑色,砂状结构,为硅质、泥质胶结,因显黑色可能有炭质胶结,硅质的硬度相对高(可用锤子划痕分辨),表面有清晰的解理面,相对比较发育,特点为抗风化能力差,表面较为平整。
页岩表面为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理构造,颗粒比砂岩更小,解理发育,岩石易破碎,并不结实。
石灰纪地层含煤和各种生物化石丰富,是全世界产煤最多的时期,森林大量生长,粗大的乔木在高温高压下碳化形成煤层。
远处灰白色的是奥陶纪石灰岩山体,山体产状倾向南,这里的石灰岩纯净无杂质,其中的岩土杂质非常少。
奥陶纪和石炭纪之间相差200万年左右,中间缺失了志留纪和泥盆纪,而此处两纪的岩层共存,说明存在着一个平行不整合面。
第二站在灰峪村南的半山坡,和第一站的距离也比较远。
这里的山体也是奥陶纪的石灰岩,产状变为倾向北,与灰峪村北口地层组合称为一个向斜。
这里的石灰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其中较纯的可以烧制白灰,制作水磨石、水泥、化纤等。
石灰岩的成分为方解石,具有硬度低、易加工等优点。
我们走下山,沿着公路继续向南,我们的第三站就位于灰峪村南口的岔路边一个农家院的对面,这里仍然属于同一地层产状却又变为向南倾,与我们在灰峪村南半山坡上看到的山体又组合成为一个背斜。
这里的岩石表面风化十分严重,颜色呈灰褐色,主要组成矿物为方解石,为化学隐晶质结构,垂直解理较发育,硬度较低,还有溶蚀现象发生。
再走过一段很长的路,沿着铁路一路向南,军庄火车站北的铁路旁是我们的第四站。
这里主要是石炭纪的砂岩和页岩,新鲜的砂岩呈棕黄色,解理较发育,页岩多为黑色,易风化,故此处山势相对较缓。
石炭纪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物变化大,砂岩为河流沉积,页岩则为河流下游漫滩、沼泽、湖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所以颗粒较细,含碳量较多。
继续向南,这里的岩石是二叠纪的砾岩,主要为硅质岩和燧石等,呈灰黑色,硅质胶结,产状倾向南。
这里的砾岩具有大小均匀,滚圆度好,分选性好,致密稳定等优点。
此处主要是陆相沉积,属于河道上游沉积,故颗粒较粗,而且尽管与上述地层的位置很接近,时代却相差数千万年。
继续向前,我们看到了二叠纪以及三叠纪的砂岩和页岩,砂岩为硅质胶结,同时因含铁而显红色,故又称红庙岭砂岩。
页岩呈黑色,且山脚层较厚,山顶层较薄,这是岩层的渐灭现象。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球状风化留下的风化晕。
这里的岩石解理不发育,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砂岩和页岩的工程地质性质:
砂岩——砂岩中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不同,抗压强度也不同。
硅质砂岩抗压强度为80-200MPa;
泥质砂岩抗压强度较低,为40-50MPa或更小。
由于多数砂岩岩性坚硬,性脆,在地质构造作用下张性裂隙发育,所以在修建水工建筑物时,应注意通过裂隙、破碎带缠身的渗漏问题。
页岩——基本不透水,通常被作为隔水层。
但性质软弱,抗压强度一般为20-70MPa或更低。
浸水后强度显著降低,抗滑稳定性差。
此处有一断层构造,断层面呈一弧状,一直从山体侧面延伸至底部。
断层间错断一米多。
砂岩以硅质胶结为主,呈浅黄色或浅黄绿色,而页岩则呈土黄色。
山体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形成一个正断层。
断层面较陡,倾角大于45度,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暑期 地质 实习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