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2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359286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76.20KB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2Word格式.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新版2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3.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儒道佛三家鼎力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
这说明()
A.唐文化多元共荣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4.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说过: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
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
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
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
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
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B.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C.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D.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6.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
“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宋代儒家尊崇“仁且智”,强调“知者不惑”的同时,又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A.崇尚自身力量反对迷信鬼神B.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目标
C.理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相结合D.关注社会和谐崇尚君子风范
8.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
从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A.宣扬人文主义B.否定教会神学C.反对教会腐败D.攻击封建专制
9.国家主权高于“人们所能想像到的一切价值和一切意义”、“人所有的一切价值,一切精神的实在只能经由国家而有之”、“个人的最高义务即在安守其职责,作为国家的好公民”。
以上文字体现了()
A.霍布斯的国家学说B.洛克的分权思想
C.孟德斯鸠法学理论D.卢梭人民主权论
10.粱启超曾说史学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明确指出,历史认识的目的和任务是反映客观历史事实,这是新史学的灵魂,对此必须坚持到底、绝不动摇。
这表明梁启超治史()
A.看重史料来源B.重视分析史实C.力求真是真非D.善于借鉴历史
11.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
“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
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12.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曾评说道:
“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
……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
”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不包括()
A.经济基础的变革B.阶级关系的变化
C.对外交往的频繁D.政治上的割据纷争
13.张芳在《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中说:
“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
”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B.《格尔尼卡》
C.《等待戈多》D.《悲惨世界》
14.1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这一反差表明()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15.毛泽东指出: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
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
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
”“割据”理论形成于()
A.中共创立时期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6.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
“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
”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的是()
A.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B.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D.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7.“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相通的地方”指()
A.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C.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③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19.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
“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
”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B.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提出“士之所贵,立德立言”,强调“夫匹庶而钧称于王者,儒生高极乎唐虞者,德而已矣!
”“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也”。
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士人()
A.混乱局面下避世自保心态B.不满社会现状的抗争精神
C.建功立业的积极入世精神D.崇尚道德的自我追求意识
21.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
“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22.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建制之“王”。
其主要用意在于()
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23.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2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三个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16分,26题18分,27题18分)
25.“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
他甚至直接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
“为国以礼”。
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复生(注:
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
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
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
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
……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
……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
代表作
基本主张
李贽
(1527—1602)
《藏书》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
名心太重,回护太多。
“实多恶也”;
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
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
(1313—1375)
《十日谈》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
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新人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