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辑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358557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6.91KB
第1辑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文档格式.docx
《第1辑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辑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时评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冬日领短裙”呼唤精准慈善模式
10.孩童逼停动车是一张开给父母的“罚单”
11.《非诚勿扰》被迫改名的启示
12.我们所欣赏的是一个文言文“高手”吗
13.免费师范生违约须赔偿符合契约精神
14.医院与网络医托莫相互作茧自缚
张贵峰
日前,南京一对夫妻过马路未走斑马线,与一骑车男子擦身而过时女子竟被一脚猛踹,摔倒在一辆汽车后轮旁,十分危险。
丈夫以为妻子是被汽车碰倒,还差点打了司机。
马路上,人人都应遵守交通法规,遇到不文明行为也应礼貌制止!
(央视1月2日)
行人“过马路未走斑马线”,当然首先是一种不应该的交通违规行为,但仅仅因此,骑车人便“以暴制暴”地“猛踹行人”,显然更不应该、也更不可取。
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不文明礼貌”、不可能真正有助于人们遵守交通法规,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明显涉嫌违法的典型“路怒”行为,不仅涉嫌违反交通法规,还可能进一步涉嫌《治安管理处罚法》上的“殴打他人”。
而相比其他一般的“殴打他人”,这种发生在交通繁忙的城市街道上的“脚踹行人”,无疑更具危险性,不仅会直接伤害他人,还极易进一步酿成次生性的交通事故,如在上述视频中,被踹倒的女子“摔倒在一辆汽车后轮旁,十分危险”,甚至也会将踹人者自身置于一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险境。
但让人遗憾的是,对上述“脚踹行人”式路怒行为,不少网友都流露出一种肯定甚至赞赏的态度,如“脚法不错”、“踹得好,解气!
”。
相比“脚踹行人”本身,这种为“以暴制暴”路怒行为点赞叫好的现象,及其背后所折射的现实,显然更令人担忧、也更值得反思。
何以不少网友会为“脚踹行人”叫好?
这里首先或许折射了这样一个事实:
在时下现实社会中,此类“路怒”现象和心理,确实十分普遍存在,因此许多人难免会对“路怒”抱有某种同情心理。
如有调查显示,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76.1%的人坦言“一遇堵车就着急上火”。
而据此前公安部数据,2012年1月至今,全国公安交管部门查处“违法抢行”等“路怒”违法行为共计1.04亿起。
更重要的是,“以暴制暴”式怒路行为之所以会让许多人产生认同感,更深层的现实原因还在于,许多容易激发人们“路怒”心理的许多交通违法顽疾陋习,如“不走斑马线”等“中国式过马路”,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并未得到有效治理。
如据此前央视的一项调查,“所有城市行人闯红灯的比例均超过50%”。
而这种现实背景,无疑很容易为“以暴制暴”路怒症的滋生提供丰厚的土壤,这正像有网友表示,“法律不管用就只能以暴制暴”。
因此,要想有效减少遏制“脚踹行人”之类路怒行为,避免陷入不理性的“以暴制暴”恶性循环,长远来看,除了必须强化对各种路怒行为本身的打击和惩戒之外,治本之计还在于,必须在源头上不断祛除易于滋生“路怒”的土壤环境,创造一个不那么容易让人感到憋屈、“发怒”,真正有利于“全民守法”的交通秩序生态,如彻底改变“不走斑马线”“行人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交通陋习。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简单一味地“重罚行人不走斑马线”也并不是事情全部,除此之外,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本身在内的城市规划本身的不断健全完善,同样也不可或缺,比如“斑马线”等过街通道能供给充足、规划合理,“红绿灯”等交通信号灯的配置、设计能充分科学合理,等等。
(张贵峰)
刘建国
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
画面中,几名乘客在与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理论,众人指责其在公共车厢内吃泡椒凤爪并将骨头扔在车厢地上,女子不服,“舌战”乘客,并拿出手机与爆料者对拍。
(1月3日中新网)
事件发生之后,甚至有网友人肉该女子,指出其是一名小提琴教师,并在之前也有类似行为。
不管网友的说法是否真实,单就本次曝出的视频内容来看,该女子的行为确实不妥,应该受到制止和谴责。
然而,面对“舌战”乘客的女子,仅仅依赖于道德上的谴责,恐怕并不会倒逼该女子自律和警醒。
道德领域内的口诛笔伐,只会指向吃泡椒凤爪吐渣的举动,并不会触及女子的灵魂深处。
即便,女子已经丧失了正确的道德认知,但公众立足于道德说教立场,不管言辞多么激烈,在女子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
试想,当乘客指出其错误后,该女子不仅不反省自我,反而拿出手机对拍,可见其已陷入误区中不能自拔。
道德谴责的无力感,只会让公共秩序与公众权利受到伤害,从这个方面而言,又该如何填补道德失序后的真空呢?
面对这种情形,有网友提出《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明确规定,“乘客应当自觉保持车站、车厢的文明卫生,不得在列车车厢内饮食、大声喧哗,不得踩踏车站和车厢内座席。
”不过,该规定面前,却明显缺乏法律规则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导致规定沦为纸面摆设。
规定中的内容,只是侧重于笼统和原则化的表述,并没有就规定的落地、执行等提出具体的操作规范。
可以想象,即便类似于吃泡椒凤爪吐渣的女子不遵守规定,乘客守则又能如何呢?
不难看出,一起地铁内的不文明事件,已经处于法律与道德规范的真空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治理途径。
但是,若乘客觉醒和道德谴责无力,而不文明行为的本身伤及公共权益,则有必要补齐法律短板。
公共场合内吃包椒凤爪吐渣,表面上是道德素养缺失的表现,而当行为超越了道德领域,就应该由法律进行调整,从而纳入到法律评价的视野中。
道德与法律之间,其界限并不完全明晰,甚至在某些时候被人们认为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那么,地铁内屡屡上演不文明现象,则值得每个人为之反思。
立足于道德视角,去审视某些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的行为,其所获得的观感,必然只是素质良莠命题下的产物。
道德与法律之间,不应该让某些不文明行为存在遁形的空间,有必要赋予乘客规则现实操作性。
假如,以严厉的问责和惩罚机制兜底,必然会彰显出积极的监管治理效果。
总之,上海地铁内的吃泡椒凤爪吐渣行为,并不是个案。
面对类似的现象,不应该再让道德无力,更不该让法律噤声。
需要厘清的是,不文明行为可能是道德议题,但同时也可能是法律议题,立足于法律立场来解决,无疑是最优选择。
(刘建国)
舒圣祥
2016年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发表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文章《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文章明确提及:
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医保待遇调整机制。
于是,政府研究退休人员继续缴纳医保成为热门话题——7200多万退休人员不需缴纳医保就可享受医保待遇的日子还有多久?
(1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
虽然只是政府官员的个人之见,虽然“研究”二字最多算是吹风,但退休人员将要继续缴医保的消息,那还是相当“敏感”的。
其直接表现于迅速跟进的媒体报道和潮水翻涌的网友评论。
因为“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已经明确写入《社会保险法》,所以,退休后仍要缴费的“改革”,在很多人看来,未免有失诚信,未免不讲法治,未免“带头啃老”,未免“倒行逆施”。
其实,法治绝非是说凡写进法的东西就不能变,关键是在程序上要合法地变,在内容上要合理地变。
无论是站在现在的退休老人的立场,还是站在未来的退休老人的立场,对公众而言,退休后继续缴医保无异于延迟退休的“更上一层楼”——延迟退休也便罢了,退休后还要继续缴纳医保,这显然会愈发增加公众的参保负担,大家在情感上的不情不愿易于理解。
只不过,站在理性的角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老龄化社会已然快步走来,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任由医保的稀饭继续稀释到只剩清水的地步,或者大家都往里面加点米以确保必要的浓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已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占全国城镇职工统筹地区的比例高达32%。
所以,虽然现在还常有“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的传说,但长远看来,往医保的锅里加米非常有必要。
真正的问题是:
该怎么加米?
退休人员继续缴费是一个路子,但要考虑两点:
一是,大多数的老年人能否负担得起?
当养老金成为他们唯一收入来源,还要拿出部分去缴医保,看似每月一两百并不多,但没准儿就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是,退休后继续缴医保,能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
或者说,参保者能额外得到什么好处?
如果只是增加负担却没有好处,那等于是降低了参保的吸引力,若因此导致有人退保或者拒绝参保,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医疗价格的提高特别是人工成本的高企,医疗费用必将成为老年人退休后最主要的开支。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美国退休人员中2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一生的积蓄在5年内就因支付医疗开支而全部花光。
要知道,这些人也都是有医保的,而且在美国,有收入的退休人员确实仍要缴纳医保。
我们的医保设计能不能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医疗需求,应该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而不只是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退休人员继续缴费上。
在这个通盘考虑中,取消医保个人账户避免池子里的大米外流,应该是个选项。
现在的医保个人账户大多被用于变相购买各种日用品,花费那么大的行政成本,先一个个收上来,转个弯存入医保个人账户,又让参保者都变法取出去,实在是吃饱了撑的。
此外,取消公费医疗不应该继续婆婆妈妈,更加雷厉风行点,才对得起公众的改革期待。
要往医保池子里加米,大家就该一起来,而不是有人一分钱不出却享受最好医疗待遇。
总言之,退休人员继续缴医保,应该是“穷尽一切手段”之后的无奈选择,既不是唯一选择,更不是第一选择。
就算非此不可,也应考虑退休老人实际情况,设置各种档次的缴费标准供其自由选择,收入低于某个水平的贫困老人则应免缴。
(舒圣祥)
陈广江
1月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讲述了一个儿子的“别样的‘讯问’”故事:
父亲因公出差,想顺便带上母亲散散心,食宿费用等由组织方承担,且组织方也已答应。
在纪委任职的儿子对父亲说,不行,这是典型违纪,千万做不得。
结果,父亲听从了儿子的劝告。
文章以带有“讯问”味道的父子对话开始,在老少三代的笑声中结束,读来让人感觉清新扑面,满满都是温馨。
国人自古注重孝道,但由于尽孝的方式不同,结果也相差悬殊。
这个在纪委任职的儿子给所有公职人员树立了榜样,令人点赞。
按照以前的逻辑,趁公费出差之际,顺便带亲属散散心,本是小事一桩。
像这位父亲的情况,大巴上有空位,人数正好是单数,组织方安排他一个人住一间,带上家属似乎“合情合理”。
但如今不同了,这种在以前“正常”的揩油行为就是典型违纪,有晚节不保的风险。
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弊得失,“一语点醒梦中人”。
这样的儿子才是“中国好儿子”。
但现实中,反面例子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象在各级官员身上都有体现。
一些失足官员往往是从不守“小节”开始的,一点点走向不归路;
更有甚至,打着“尽孝”旗号,长期为家人谋取不正当福利,聚少成多,逐渐变质,等东窗事发悔之晚矣。
这种“尽孝”不仅让家人跟着担惊受怕,更会连累家人。
时代已变,纪律就是红线,谁碰谁“死”。
中纪委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全国已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2128起,处理43231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9011人,其中涉及8名省部级干部。
如今,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正风肃纪只会加强,不会松懈。
儿子劝阻父亲违纪的故事提醒广大公职人员,无论是对老人尽孝,还是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作文 备考 素材 集锦 光明 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