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358075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9.70KB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96年。
②第一部自制影片:
1905年,《定军山》。
③第一部故事片: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
④第一部有声片:
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
4.礼仪
(1)日常礼仪:
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2)近代婚姻:
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丧葬礼仪: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5.影响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
(2)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变化相对较小。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1)铁路
①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2)水运: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
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通讯的发展
(1)邮政
①清朝后期:
1896年,清政府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
②民国时期:
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后撤销外国在华的“客邮”。
(2)电报电信
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观。
3.意义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特别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
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
史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移植性:
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
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
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1.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
“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
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发现问题 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 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考点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方面: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
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影响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
材料 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
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
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
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
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
受西方影响大;
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
1.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发现问题 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命题角度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2.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
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
这在创设初期是必不可免的,但不能长期依赖外国。
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
“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
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
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
”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
——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
发现问题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
命题角度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困境及成因;
郑观应通讯近代化的思想评价。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Ⅲ,29
2014
全国Ⅰ,30
1.命题点:
近代中国社会中西习俗融合
(2017·
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旗袍”等,又有西方的“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项;
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
2.命题点:
近代中国的电影发展
(2014·
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24 新潮 冲击 社会生活 交通 通讯 变化 学案岳麓版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535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