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隋唐时期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335732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4.38KB
大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隋唐时期Word文件下载.docx
《大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隋唐时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隋唐时期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原因;
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重点掌握大运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
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
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
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
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3)府兵制与募兵制(2008、2009年新增考点);
(4)租庸调制;
(5)两税法。
【解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两税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府兵制与募兵制,是08、09年高考的新增考点。
对“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应掌握其机构设置与意义;
对“科举制”(选官制度),应掌握隋唐两代五位相关皇帝时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情况,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对“租庸调制”(隋和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其内容和作用;
对“两税法”(唐朝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和局限;
对“府兵制与募兵制”(兵制)应注意其经济基础和辩证评价。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2008、2009年新增考点)。
【解析】农业、商业和城市,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手工业,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社会生活,是08、09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
对“农业”应着重掌握农业特点及其具体事例;
对“手工业”应突出手工业的特点;
对“商业和城市”应注意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兴旺的原因;
对“社会生活”应分类掌握隋唐人们衣、食、住、行的大致情况。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
(2)回纥;
(3)靺鞨(2008、2009年新增考点);
(4)南诏;
(5)吐蕃。
【解析】突厥、吐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回纥、南诏,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靺鞨,是08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
对“突厥”应突出唐中央政府的管辖;
对“回纥”应掌握册封、和亲、瓦解等主要线索;
对“靺鞨”应了解中央政府的管辖;
对“南诏”应把握册封与交流;
对“吐蕃”应突出唐蕃之间的友好并立、和亲、交流关系。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和新罗的交往;
(2)和日本的交往;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解析】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重点;
和新罗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和新罗的交往”应注意代表人物、儒学、制度、技术、风俗等方面的交流;
对“和日本的交往”不仅要注意制度、都城、儒学、商贸、代表人物等细节,还应纵向联系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
对“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应注意互派使节、佛教纽带、物种传入、技术互传、代表人物等细节;
对“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应注意政治交往、造纸术西传、技术传入、商品运销等知识。
6.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文学和艺术。
【解析】科学技术、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艺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科学技术”应分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这四类掌握,还应善于纵向联系同类知识;
对“文学和艺术”应分时期掌握代表性诗人和代表作,对艺术应分雕塑、绘画、书法、乐舞四大类掌握。
【知识梳理】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
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但它本身是短命王朝,隋朝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工程建设。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
一.短暂的隋朝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
时间、创建人、都城
2.统一:
(时间:
589年)
(1)原因:
①条件成熟:
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
②经济基础: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③渡江准备:
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
④对手衰落:
隋朝君臣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驰。
(2)意义: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也为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类似秦与汉的关系)。
(3)结论:
勤政、改革、自强,才能走向成功;
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
隋文帝时修大兴城和隋炀帝时修洛阳城,都是宇文恺设计。
两都的兴建,统一是前提,实力的体现,唐朝时扩建。
2.广设仓库:
洛口仓(河南巩义)、含嘉仓(河南洛阳):
洛口不在洛阳。
广设仓库:
体现农业发展;
见证封建剥削。
3.开通运河
(1)概况:
三点四段五河(另掌握广通渠)
(2)评价:
①古人的认识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
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②现代人的认识
进步性:
它的开凿在当时加强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它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局限性: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包含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经济的掠夺和到江南繁华地区巡游等,是“天下为私”的反映。
开大运河工程本身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暴政的一个表现。
4.修筑驰道:
榆林—涿郡;
太原—洛阳。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暴政:
徭役繁重(如修运河);
连年战争(三征高丽);
大兴土木(营建洛阳);
严刑酷法(犯上皆斩)。
2.起义:
长白山首义;
瓦岗军为主。
3.隋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唐朝的开国
时间:
618年建立者:
唐高祖李渊都城:
长安
隋唐开国相似点:
先建立政权后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封建盛世。
2.原因:
隋朝打基础;
唐初吸教训;
世民有才干;
百姓很勤劳。
3.指导思想:
“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政绩: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
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制度)。
(2)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田租,修水利);
戒奢从简(不准修台榭,禁止贡珍奇)。
(3)文化:
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民族:
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
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文成公主入藏。
(5)外交:
派人去天竺;
接待遣唐使。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政绩:
(1)经济:
重视农业生产。
(2)政治:
破格用人,发展科举(武举、殿试,“自荐”求官,名相)。
(3)民族:
设北庭都护府。
2.评价:
(“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积极:
当权半百,经济发展,国力上升,为开元奠基。
(2)消极:
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崇佛建庙;
晚年奢侈,政局动荡。
(四)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封建盛世。
结束动荡社会安;
唐玄宗励精图治;
重用有才干的人;
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玄宗前期政绩: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德才兼备、精简官吏、定期考核)。
大力发展生产。
限制佛教;
大兴文治(汰僧禁新寺,集贤聚学者,高官主考试)。
(4)军事:
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5)民族:
设黑水、忽汗州都督;
册封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
4.地位:
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光武中兴”和“开皇之治”地位较次)
附:
封建盛世的现实启示
(1)统一安定是前提
(2)改革才有生命力(3)人才制度是保证
(4)勤政廉洁很重要(5)德法并举能兴国。
三.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1.确立与发展
(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
2.机构与职能
(1)三省:
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
(2)六部:
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
3.意义:
(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
(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联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1.背景: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2.隋朝创立:
(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
(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4.评价:
抑制门阀士族;
扩大官吏来源;
提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联系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兵制)
1.府兵制(西魏到唐玄宗前期)
(1)创立:
西魏,兵农分离。
(2)改革:
隋文帝,兵农合一。
(3)调整及崩溃:
①唐太宗调整健全。
②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③唐玄宗开元年间崩溃。
(4)对唐朝府兵制的评价:
①积极:
增加关中军力,利于中央集权;
不易开成割据(兵将分离);
减轻国家负担(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
②消极:
自备武器粮食,加重农民负担(联系北朝《木兰辞》);
府兵服役往返,浪费生产时间。
(5)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均田制(经济基础)破坏;
兵役繁重逃亡多;
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2.募兵制(唐玄宗后期)
(1)利:
衣食国家供给,减轻农民负担;
兵将相知,战斗力强。
(2)弊:
兵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
(四)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赋税制度)
1.隋朝:
沿用北魏租调制,庸制(纳绢代役)有年龄限制。
2.唐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纲 版高三 历史 一轮 复习 必备 精品 隋唐 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