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文档编号:15327937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
- 页数:47
- 大小:15.85MB
活性污泥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活性污泥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污泥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直接拿临近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作为接种污泥时,由于其脱离运行环境,中断了食物链和供氧源,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运抵。
回流污泥一般是池内污泥浓度的1-2倍。
常以食微比作为投加接种污泥量的计算依据,通常控制在5-10。
培菌初期,无处理效率要求的情况下,微生物增长对各控制参数的要求是相对较宽的。
所以培菌的关键是运行参数的控制,因为微生物会以倍数增长繁殖。
食微比=(进水量×
有机物含量)/(接种污泥量×
接种污泥浓度)
(2)投加脱水泥饼时,方便但有效成分不高,活性差,接种后培菌速度低于直接接种回流污泥的速度。
由于来自初沉池和沉砂池的无机颗粒很多,对培菌不利,泥饼中的活性污泥部分存在干污泥中,易失去活性或处于休眠状态,接种后要第一时间激活休眠的微生物。
投入量与回流污泥投加量相当,有效成分的判断主要通过确认无机颗粒的流入量和活性污泥流入量之比决定,也可同过显微镜观察泥饼结构,将泥饼溶解后进行显微观察,观察活性污泥菌胶团的成分数量所占比重,能观察超过5%即为合格接种泥饼。
(3)培菌初期控制是否得当,对后续培菌成败及耗时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进行闷曝(激活休眠状态的微生物,将曝气池的入口、出口和排泥全部关闭,对静止不动的池液进行曝气),需要24h左右全程足量曝气使得活性污泥的活性激活。
控制要点是不进水仅曝气,随后将低浓度低水量废水流入,将曝气量降低至使DO维持在2-3mg/L。
逐步提高进水水量和浓度,增加幅度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在1各月内提高至正常处理水量规模,并及时校正投入生化系统的营养剂含量。
第三周开始要适当排泥,置换活性污泥内的无机惰性沉淀物质。
排泥控制要少量多排,排泥量保证排泥后MLSS值不降低为原则。
自培菌
由于运输问题或者特殊污废水处理要求,接种培菌不太合适,需要进行自培菌。
优点是产生的活性污泥具有较好的针对性,自培菌的微生物对污水、废水中有机物降解效率要高于接种污泥的去除效率,并且对污废水中抑制物质的适应能力要强于接种培菌形成的微生物群落。
缺点是启动时需要投加大量启动能源,特别是易降解的碳氢化合物(甲醇、蔗糖、化粪池污水)。
前期消耗的曝气能量较多,对生化池周围环境有影响。
方法
待处理污废水进入,控制好浓度与水量,浓度控制在正常值20%。
开始两天内一次性注满生化池进行闷曝,时间比接种培菌要常,约为2倍,即2天,原因是自培菌的培菌初期基础差,需要更高的活性激活。
自培菌的耗时要比接种培菌耗时长2-3周,从培菌开始至正常运行时要有计划性准备。
培菌各阶段对各控制指标的要求
(1)闷曝要求:
过度曝气的结果是对活性污泥造成过度氧化而使污泥自分解而死亡。
培菌时活性污泥量少,繁殖基数少,耐受高曝气的冲击能力很差,一直足量曝气会使活性污泥氧化分解情况非常严重,分解繁殖的量低于氧化分解的量,表现为活性污泥在高曝气状况下数量迅速减少。
闷曝后一定要将曝气量降下。
(2)排泥要求:
活性污泥是为了置换陈旧的活性污泥,保持活性污泥活性而进行的。
进入生化池的无机颗粒易在生化系统中积累,不排泥会造成生化系统培养的活性污泥有效成分越来越低,最终有机物去除率极低。
通常检测到生化池的活性污泥浓度为500mg/L时作为是否需要排泥的标准。
控制排泥量的大小以排泥是否会导致生化系统MLSS浓度降低为标准。
排泥方法力求多次连续均匀排泥,不要跑一次性大量排泥。
(3)营养剂要求:
相对正常运行时投加营养剂的量而言要略高,基本高过正常值的15%左右。
每天检测生化池活性污泥浓度和排放水中的氮磷含量,判断是否存在营养剂投加的短缺。
排放水中的磷含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不超过5mg/L为参考依据。
反对一次性人工投加营养物质,投入的过量营养物质会在HRT后流出系统造成系统中营养不足。
同时碳源的过量投加会造成冲击负荷。
培菌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1)培菌数周不见活性污泥形成
1.1接种失败:
接种的活性污泥或泥饼内活性污泥已死亡,无法从休眠状态恢复。
如接种污泥装车至投入培菌时耗时过长,途中没有曝气;
泥饼中含有过量抑菌成分造成泥饼中活性污泥死亡。
接种时要严格确认活性污泥的活性,缩短接种活性污泥运输时间,运输过程中适当曝气。
1.2曝气过度:
刚形成的活性污泥菌胶团中,絮凝能力差,高曝气情况下易过度氧化,对游离细菌更加如此。
培菌初期的游离细菌较多,过度曝气将氧化大量游离细菌,游离细菌无法在数量达到要求浓度时形成菌胶团。
严格控制生化池各部位的溶解氧值,防止过度曝气,控制溶氧不超过3.0mg/L为宜。
1.3入流废水水质:
有机物含量低会使培菌效果受限,特别是B/C低于0.3时。
进水COD值在100mg/L以下时,特别难以培菌,需要向污废水中投加碳氢化合物以补充底物浓度;
进水含有抑制物质时也会使培菌不见成效,如重金属含量过高、无机类物质含量过高;
过高或过低pH值的污废水进入生化系统时会使培菌失效,没有形成规模菌胶团时,接触时间超过4h时,培菌就得重新进行。
(2)培菌初期出现大量泡沫
一种情况是进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频繁的过曝气下易出现大量白色泡沫;
另一种情况是活性污泥培菌顺利,初步形成菌胶团时,生化池中存在的游离细菌最多,曝气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粘稠的白色泡沫。
如对周围环境影响过大,可洒水灭泡,但通常影响不大,一般泡沫在1周内会自行消失,此时活性污泥即进入培菌后期,如在此时期产生大量泡沫,则需要注意。
2.1冲击负荷的存在:
进水综合有机物浓度超过前期一倍以上时,会形成冲击负荷,在生化池上会有大量白色粘稠泡沫产生。
调整水量的依据是将进水有机物浓度与前期浓度比较,通过限制水量来调整至适当的综合有机物浓度。
2.2有毒物质流入:
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会使活性污泥易死亡,直接表现是生化池出水异常浑浊,是由于活性污泥发生解体或悬浮在放流出水中形成的浑浊。
判断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确认菌胶团的形态和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的数量和活性情况。
前期可采集培菌生化池的混合液,在实验室内通过小试确认对活性污泥的影响程度,及活性污泥对该化学物质的耐受限值,继而指导实际进入培菌生化系统的浓度和流量。
2.3洗涤剂和表面活性剂也可导致生化池出现泡沫,但镜检不会发现菌胶团和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出现变化。
生化池前段有水跃产生的位置也可以观察到泡沫的产生,这是综合判断是否进水中含有洗涤剂和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方法。
(3)培菌阶段出水混浊
较为正常的过程,因为培菌的需要,进水负荷始终要略高于正常值,这是培菌快速启动和缩短培菌时间的需要。
可用SV30判断出水是否混浊,通过相同沉淀时间后的上清液浊度值判断培菌过程中出水浊度趋势,继而判断水发展趋势。
引起浊度异常的原因有:
过度曝气、毒惰性物质流入、负荷冲击、不排泥。
活性污泥驯化
活性污泥驯化目的是为强化活性污泥对特殊污水与废水的处理。
提高其对抗特殊污废水的冲击能力,提高其对特殊污废水的去除效率。
污废水中某一成分(重金属、染料、苯类、低有机物浓度)超过活性污泥在一定时间内的承受能力,导致活性污泥死亡或者休眠。
(1)自培菌阶段即开始驯化:
缺点是培菌时间较长、消耗的能源较多。
1.12天全程闷曝,随后进入正常进水培菌阶段,在开始的10天内保持正常进水状态。
1.210天后可增加富含难降解或者毒性物质的污废水进入培菌系统,但严格控制比例,浓度接近国家排放标准为佳,混合入流量需持续1周。
1.3含有有毒或抑制物质的废水流入培菌系统1周后,即可逐步加大此物质的浓度,常以每天1.05倍的浓度递增为基准。
依据培菌生物相变化确认入流的毒性物质或抑制物质是否过大,通过显微镜观察有效修正浓度。
1.4抑制物质积累至一定浓度时会对培菌活性污泥发生强力抑制作用,投加量一定不可过急递增。
1.5含有难降解污废水的活性污泥菌种会自发筛选,保留难降解及毒性物质污废水的菌种。
要适当提高易降解有机物(甲醇、化粪池出水等易降解物质)的补充投加。
1.6顺利的驯化培菌,在1-2月后即可培养出具有对该类入流废水特有高处理能力的活性污泥。
(2)接种污泥培菌驯化
接种与本污废水处理厂具备相同水质成分的处理污废水厂的接种污泥,这样的接种污泥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特殊废水对培养的活性污泥的抑制和毒性冲击。
2.1从处理相同水质的污废水厂拖运回流活性污泥,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没有丝状菌等不良微生物时即可备用。
2.2投入生化池前需要显微镜观察接种活性污泥活性,避免死亡活性污泥投入到培菌系统中以免浪费培菌能源。
2.3闷曝1天,接种量同正常培菌参考接种量。
2.4正常培菌阶段时,控制入流特殊废水成分起步浓度是该类物质在国家排放标准的2倍左右为宜。
起步浓度比自培菌来驯化活性污泥的起步浓度要高。
2.5培菌正常阶段时,为提高活性污泥浓度,需补充易降解有机物支持,并严格控制曝气量,不要过大,以免导致活性污泥被氧化解体。
2.6通过1个月时间在规范培菌步骤下,即可保证培菌过程顺利完成。
(3)活性污泥途中驯化
活性污泥本来不具备处理或适应有毒或抑制物质的污废水能力,足够大的活性污泥浓度情况下,进流特殊废水的有毒及抑制成分浓度不高时,活性污泥整体能适应冲击,被动驯化能逐步耐受此类特殊污水的高浓度值。
活性污泥浓度的提升
(1)活性污泥在没有达到各项控制指标的情况下,浓度提升困难。
SV30,MLSS,F/M值。
传统的活性污泥SV30控制在15%左右,MLSS控制在1100-2500mg/L,F/M值控制在0.08以上。
如低于此指标,则认为活性污泥浓度有提升能力,且有必要提升。
(2)活性污泥在符合各项控制要求情况下,浓度提升困难。
确认是否有必要提升泥浓度。
原因及方法
(1)曝气过度,DO值控制过高。
活性污泥浓度提升过程产生的游离细菌易被过量曝气氧化。
确认曝气效果是整个生化池范围内的溶解氧值。
(2)营养剂投加量不足。
通过对出水水质的营养剂残留检测来判断营养剂投加是否充足有效。
(3)进水底物浓度太低。
污废水中的有机含量决定了能够支持多大群落的活性污泥总量。
底物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活性污泥浓度能够维持的一个最高点就是其最高值限,超过这个最高值限就需新增底物浓度来达到活性污泥浓度的进一步提升。
在低进水浓度时错误判断为保持泥浓度而减少排泥,形成的活性污泥就会细小松散、活性差、原后生动物稀少。
(4)进水中有过量的有毒或抑制类物质。
降低有毒抑制物质的流入,对积蓄在活性污泥内有毒或惰性物质需要通过排泥及时排出,而不是因为泥浓降低而减少排泥。
此外还可增加HRT,很多难降解物质如苯类化合物和印染废水的染料等需提高HRT才能比较彻底。
各工艺控制指标的表现
(1)溶解氧值:
DO值超过6mg/L时,在这样的溶氧下长期存在会对活性污泥进一步增长产生抑制,即使保持不变也是困难的,曝气过度会使活性污泥自氧化、絮凝性降低、更多细小的活性污泥絮体流出生化系统,会导致活性污泥浓度降低。
(2)食微比:
F/M值低于0.03时,即使不排泥也很难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性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