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296624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95KB
中小学资料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小学资料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四川省雅安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
“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含昼夜!
”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
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所以索性雕成盲日,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
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
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B.《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D.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C.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D.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腊化瓶歌》所描写的“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B.《蒹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芦苇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边的文字屋
曹文轩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
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很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
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
谁谁在哪张床上,谁坐在桌子的哪一边,不停地说着。
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在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
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
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
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
②我更喜欢独自一个人盖屋子。
③那时,我既是设计师,又是泥瓦工、木匠和听使唤的小工。
我对我发布命令:
“搬砖去!
”于是,我答应了一声:
“哎!
”就搬砖去一一哪里有什么砖,只是一个逼真的虚拟的动作,一边忙碌一边不住地在嘴里说着:
“这里是门!
”“这个房间是爸爸妈妈的,这个呢一一小的,不,大的,是我的!
我要睡一个大大的房间!
窗子外面是一条大河!
”……那时的田野上,也许就我一个人,那时,也许四周是滚滚的金色的麦浪,也许四周是正在扬花的一望无际的稻子。
我很投入,除了这屋子,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
终于,那屋子落成了,那时,也许有一只野鸭的队伍从天空飞过,也许,天空光溜溜的,就是一派纯粹的蓝。
我盘腿坐在我的屋子跟前,静静地看着它。
那是我的作品,没有任何人参与的作品。
我欣赏着它,这种欣赏与米开朗基罗完成教堂顶上的一幅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后的欣赏,其实并无两样。
④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⑤我依旧痴迷于建屋。
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
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
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
它会一连好几天矗立在那里,就像现在看到的一座经典性的建筑,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⑥屋子,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就会有的意象,因为那是人类祖先遗存下的意象。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堂美术课往往总是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几条长长短短的、横着的竖着的直线画一座屋子的原因。
⑦屋子就是家。
⑧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⑨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
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
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
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
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⑩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
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⑪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⑫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
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
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
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
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⑬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⑭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的。
(有删改)
注释: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回忆童年孩子们共同盖屋,为文章营造了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氛围。
同时点出全文的重要话题是建造屋子。
B.从作者的童年经历和成年经历来看,只要作者拥有自己搭建的能满足他创造精神的屋子,就不再需要物质的屋子了。
C.孩童时期的作者之所以沉迷于欣赏自己建造的屋子,其实是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沉浸于欣赏自己造物的美丽与纯粹。
D.“建造屋子”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象征着个体为自身建造一个温暖的家,建造一个灵魂的安置之地。
5.请结合全文,概括文中“屋子”的涵义。
(5分)
6.作者认为,文字构建的屋子是他精神上的庇护所,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实际,谈谈你在文字中获得的庇护。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
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
“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
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
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
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
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
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
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
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
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
“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
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
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
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
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
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资料 四川省 雅安市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