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5267612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
- 页数:62
- 大小:249.50KB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格式.doc(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18亿元、116.5亿元和57.05亿元,年均增长6.9%、18%和13.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19.8%,是“十五”末的3倍。
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水泥、铝业三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快,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等接续产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四大市级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5%以上,园区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实施了五批91个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3.3亿元,先后引进和实施了华能铜川电厂、台湾旺旺食品、浙江声威水泥、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80多个,到位资金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9.55亿元,是前十个五年计划总和的1.6倍,投资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建成鲜干果经济林基地202万亩,农民人均达到5亩果。
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区县全覆盖,建成省级标准新农村示范村60个,累计完成150个扶贫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对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的7000户、2.8万贫困人口实施了移民搬迁,建成移民新村(点)190个。
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通水泥(油)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铜川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拓展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建设面积扩大到110平方公里,以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为骨架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以210国道为主轴和以梅七铁路、城市西环路、铜白铁路、305公路为次轴的“一主两次”城镇发展带基本形成。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9.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人均公共绿地8.1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6%,燃气普及率7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垃圾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和45%。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78万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大市无立窑的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9%和8.9%。
植树造林120万亩,超规划目标29%,森林覆盖率达到44.8%;
基本完成了铜川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了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
城区良好以上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财税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3.7%。
金融市场加快发展,贷款规模较“十五”增长124.4%。
土地储备力度加大,新增耕地1.7万亩,新增建设用地1.3万亩,土地利用率达到9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完成了秦岭水泥等35户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下划的5户省属企业和铜变公司逐步走出困境。
率先在全省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71万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
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达1.2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5.4%。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192万平方米,2.57万户9万人喜迁新居,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28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4元、4789元,年均增长21.9%、18.5%,城乡居民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完善,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国家高等院校人才培训评估验收。
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体育馆、图书馆、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2个村级示范文化室、245个“农家书屋”等建成投入使用。
建成乡镇卫生院37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规范化卫生室全覆盖。
新增城镇就业7.37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由5.6万人下降至2.9万人。
失业、养老、医疗、生育和工伤“五项保险”实现全市统筹,生育保险列入全国试点,新农合参保率居全省前列,五保户供养实现应保尽保。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铜川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铜川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面临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环境。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稳速、增效、均衡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铜川加快发展。
二是面临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国家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区域布局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由“打基础”向“兴产业”的战略转变,为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面临深入实施“三大规划”的历史机遇。
铜川被列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成员城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十二五”期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实施,为铜川加快城市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四是面临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在国内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产业分工加速调整的新形势下,东部沿海地区资本与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为铜川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五是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区域整合、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仅2009年国家就批复了11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铜川不仅是连接关中经济区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交通枢纽、西安市通向陕北的“门户”城市,尤其在西铜第二条高速通车后,铜川将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西铜同城化发展将给铜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风险挑战
一是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面临结构性战略调整,各国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国内各地越来越呈现出全面开放、竞相发展的格局。
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依然是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二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经济依然偏重,接续产业发展慢,节能减排压力大,能源、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偏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铜川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等引发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都有可能凸显出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市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赶超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节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速增效、富民强市为主题,以打造养生保健、生态休闲城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扩大内涵创新发展之路,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低、接续产业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四大难题,提升壮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接续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建设上台阶,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坚持速度与质量相统一。
既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更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发展相统筹。
既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更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投资与消费、出口相驱动。
既要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更要激活消费、扩大出口,充分发挥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形成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促进经济发展机制。
坚持工业与服务业相协调。
既要加快做大做强工业,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促进。
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确保“三个翻番”(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
力争“一个赶超”(城乡居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三个突破”(资源型城市转型、西铜同城化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推动“五个提升”(城镇化水平、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和谐程度、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有明显提升)。
经济综合实力:
生产总值达到455亿元,年均增长15%;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5万元,年均增长1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财政总收入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16%;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
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16%。
经济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亿元、270亿元和1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6.7:
61.3:
32调整为5.5:
59:
35.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2亿元,年均增长18%。
接续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
和谐社会建设: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投入加大并向基层倾斜,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统筹发展:
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铜川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