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244320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0.79KB
论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Word文档格式.docx
《论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司马迁传》曰: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由此可知刘向、扬雄等汉代学者的史学"
观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史家须对史料下一番去伪存真的考辨功夫,做到"
事核"
;
另一层是指史家要遵循求真原则,准确记录历史事件,做到"
文直"
。
与"
导引史家进入"
不虚美、不隐恶"
的境界。
以这一"
观衡量《史记》,便知汉代学者对司马迁的评价是发自肺腑的。
《史记》内容的可信性,已被不断出土的地下文物所证实,比如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就证明《史记》对商代世系的记载是大体可信的。
然而,在赞赏《史记》"
品格的同时,也需指出一个毋庸回避的事实:
即《史记》存有不少刻意违逆史实的文字,韩兆琦先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曾将其大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诸如"
为了说道理而颠倒事实的时间顺序"
"
将一些可有可无、似是而非的人物、事件庄严地写入传记"
张扬天道鬼神,故作痴傻,实际是借用这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与信念"
②等。
有意思的是,这些失实的笔墨,并没有使《史记》失去"
的美名。
为什么?
笔者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史记》有文献依据。
例如伯夷的确是莫须有人物,但其人其事先秦典籍均有记载;
二是《史记》失实之处多属枝节问题,如对伯嚭、子路结局的处理等,其误谬虽早被研究者指出,但由于所涉及的均非《史记》的主要人物,故而给人以白璧微瑕、无关宏旨之感;
三是传统观念的庇护。
古人囿于科学水平的低下,知识阶层迷信鬼神的也不在少数,对《史记》中的神怪内容,尽管有少数学者指瑕,但没有形成群起而攻之的现象。
这一切,使《史记》两千多年来得以一直保有其"
当然,绝对的"
著作,从来就不曾有过。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香港版的"
前言"
里指出:
历史的进程里,过去支配着现在,而历史的写作里,现在支配着过去。
③故而任何历史著作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当然不可能是绝对的"
更何况它还存有上述种种失实之处。
值得深思的是,古今研究者所举出的《史记》"
非实录"
笔墨之例证,如洪迈《夷坚志&
自序》所举秦穆公、赵简子、长陵神君、圯下黄石等事,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所举刘媪交龙、武安谢鬼④,以及韩兆琦先生所举伯夷、伯嚭等⑤,竟往往不属于《史记》文学传记中旋律最为动听的乐章。
也就是说,这些笔墨与传统小说理论中的"
虚"
的概念贴得最近,其文学色彩理应最为浓郁,理应最能展现《史记》的文学魅力。
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这一尴尬同样出现在对《左传》等先秦史著之虚实特征的研究上。
朱熹认为"
左氏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事"
钱玄同、顾颉刚等则进而将《左传》归入《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一类。
⑥支撑他们观点的,便是《左传》中的非信史文字。
前人于此多有考论。
傅修延将之概括为如下两种情形:
其一为"
喜语神异"
左氏记述的神异包括卜筮、灾祥、鬼怪、报应、梦兆等"
其二为"
记述无凭"
经不住认真的推敲与追究。
⑦《左传》第一种情形的文字,与《史记》中的神鬼故事一起,均构成后世志怪小说的滥觞,在小说史上自然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不过,这些鬼怪故事绝非《左》、《史》最出彩的叙事片断。
再看《左传》第二种情形文字,则可以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古今学者所举之例证竟是如此的贫乏,仅限于少数几则,如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亲逃隐前的对话,宣公二年鉏麑自杀前的自语等。
其中后一事例,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左传》记述该事曰: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纪昀质疑道:
鉏麑槐下之词,……谁闻之欤?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一)李元度亦云:
又谁闻而谁述之耶?
(《天岳山房文钞》卷一《鉏麑论》)面对他们的质疑,《左传》作者必当无言以对。
的确,鉏麑自杀前身边没有旁人,其自语自然无人知晓,况且他自语后随即"
触槐而死"
没有将其自语转述他人的些微可能。
这段文字纯属虚构,是任何人也推翻不了的事实。
不过,类似这样的"
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
⑧而无所依凭的事例,在《左传》中毕竟为例不多,更何况它们同样也不是书中最出彩的文字。
以传统虚构的概念衡量《左》、《史》,竟会身陷如下怪圈:
本意是想由此拥抱这两部书的文学精华,但没料到抓住的却并不是想象中的瑰宝。
问题出在哪儿呢?
二叙写同样一段历史,不同作者的笔下会出现不同面目的作品。
比如同样写西汉史,司马迁的《史记》与蔡东藩的《前汉演义》,便给人以天上人间的不同艺术感觉。
前贤多指出《前汉演义》艺术逊色的原因之一是太计较史实的真伪⑨。
蔡东藩本人在历史小说能否虚构的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也坚定了人们的这种评价。
他曾多次愤愤然地指责历史小说的虚构现象,如对唐史小说的批评:
徐懋功未作军师,李药师何来仙术。
罗艺叛死,乌有子孙。
叔宝扬名,未及子女。
唐玄奘取经西竺,宁惹妖魔……"
(《唐史通俗演义》自序)又如对宋史小说"
荒唐者多,确凿者少"
的批评:
龙虎争斗,并无其事;
狸猫换主,尤属子虚。
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羡。
庞籍非怀奸之相,毁出不经。
岳氏后人,不闻朝中选帅。
金邦太子,曷尝胯下丧身。
#p#分页标题#e#
种种谬谈,不胜枚举。
(《宋史通俗演义》自序)他认为历史小说任意虚构将"
导善不足,导欺有余。
(同上)扫除历史小说中的这种普遍存在的虚构史实的现象,成了蔡东藩从事历史演义创作的一个目标,他声称:
种种谬妄琐亵之谈,辞而辟之,破世俗之迷信者在此,附史家之羽翼者在此。
子虚乌有诸先生,谅无从窃笑于旁也。
(《唐史通俗演义》自序)蔡东藩能否在创作中捍卫其理论主张呢?
翻阅蔡东藩洋洋大观的演义小说系列,能够找到不少令他难以自圆其说的文字。
即以《前汉演义》第二十四回为例,开篇描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落荒而逃,被楚兵追赶得无暇小憩。
紧张之际,蔡东藩宕开一笔,将一段儿女情长插入文中,写刘邦夜晚逃入一处村落,巧识戚氏父女。
戚老汉见"
汉王容止,不同凡人"
遂将女儿许配。
戚女就是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
《史记》、《汉书》均未提及戚夫人的身世,更未提及她与刘邦的结缘始末。
因而上述描写只能是蔡东藩的虚构。
蔡东藩似乎忘记了自己反对虚构的慷慨主张,不但不因此而自愧其理论的自相矛盾,反而以这段文字为得意之笔,在文后评点道:
汉王既入彭城,应该亟请老父,乃耽恋美人宝获,置酒高会,……濉水之败,乃其自取……况孑身避难,一遇戚女,即兴谐欢,父可忘,妻可弃,兄弟家族可不顾,将帅士卒可不顾,而肉欲独不可不偿,汉王亦毋乃不经乎?
……本回叙及戚姬,所以原人彘之祸,……详正史之所略,而惩劝之意寓于中,是亦一中垒之遗绪云。
⑩在这里,蔡东藩指出戚姬一节文字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意蕴方面,讥讽刘邦贪恋美色,人品低劣;
二是在结构方面,为后文吕后残酷迫害戚夫人母子作铺垫。
从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看,戚夫人的首次出场给人的感觉像是个木偶,与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还相距遥远,但蔡氏设计这段故事的一番苦心倒也值得首肯。
蔡东藩采用难以徵信的野史轶闻和民间传说,其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11从蔡氏作品大量的夹注与回评中,能够看出他对小说不同于史书的一些特性是颇有体悟的,如:
夫正史尚直笔,小说尚曲笔,体裁原是不同,而世人之厌阅正史,乐观小说,亦即于此处分之。
……化正为奇,较足夺目,能令阅者兴味无穷,是即历史小说之特长也。
12可以说,历史小说的这种长处,也是蔡东藩花费心血创作演义小说的动力之一。
即以《前汉演义》而言,蔡东藩以为自己写作该书是很有意义的,尽管关于前汉史事,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然"
二书繁博,非旬月所能卒读,且文义精奥,浅见之士,尚不能辩其句读,一卷未终,懵然生厌,遑问其再四寻绎乎?
(《前汉演义&
自序》)相反,稗史能够"
令人悦目,固较正史为尤易也"
正是意识到这种差别,才促使他"
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
(同上)为了取得"
令人悦目"
的艺术效果,蔡东藩的确动了不少脑筋,其徵象之一即表现在他所虚构的情节故事本身,能够透示出他运用小说技巧的得心应手。
比如他深知文脉的一张一弛,能在叙述紧张残酷的军国大事时,插写一段轶事以松弛读者的精神,像第二十五回对薄姬身世的描写即属此类,蔡氏为之评述道:
中插薄姬一段,更于战云阵雨之中,辟出风流佳话,尤足生色。
13很显然,小说第二十四回涉及戚夫人的虚构笔墨,也有这种妙处。
另外,蔡东藩驾驭文字的功夫也值得称道,他的一些想象性的文字也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像第三十一回写项羽被围垓下,兵败自尽。
其内容源自《史记&
项羽本纪》。
司马迁对项羽被围垓下而"
四面楚歌"
的描写堪称《史记》最生动感人的段落之一: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乃汉军的攻心术,它使项羽痛切地品尝到兵败的痛苦,从而萌生深入骨髓的酸楚而无法成眠。
司马迁以"
为铺垫,引出项羽的"
悲歌慨"
令人倍感英雄末路的悲痛。
对比太史公的绝代佳文,读者必会觉得蔡东藩对"
的描述亦颇为出色:
项王才就榻睡下,虞姬坐守榻旁,一寸芳心,好似小鹿儿乱撞。
甚觉不宁。
耳边又听得凄风飒飒,觱栗呜呜,俄而车驰马骤,俄而鬼哭神号,种种声浪,增人烦闷。
旋复有一片歌音,递响进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声高,一声低,仿佛九皋鹤鸣四野猿哀。
虞姬是个解人,禁不住悲怀戚戚,泪眦荧荧。
蔡东藩转换叙事的视角,将四面楚歌的感受者由项羽换成虞姬。
女性天生较为敏感,故而从虞姬的角度细腻地叙写楚歌的悲凄,显得十分贴切。
蔡东藩自注曰:
从虞姬一边叙入楚歌,尤觉凄切。
14虽属自我褒扬,却也合乎实际。
分析至此,笔者感觉又身陷另外一个怪圈:
尽管包括《前汉演义》在内的蔡氏演义小说系列,绝对进不了优秀历史小说的行列,但遵循蔡氏虚实理论考察其《前汉演义》中"
的文字,却并未找到原以为会很糟糕的笔墨,因而也就难以据此对作品的价值作准确的评价。
笔者不能不再次自问:
三问题出在传统虚实学说所固有的理论误区上。
古代小说理论中的"
的概念,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
虚构"
概念,二者的内涵并不一致。
了解古人在小说领域对"
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古人在历史小说能否有虚饰成分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从这一分歧点入手,或许就能明白"
的意义指向。
概括而言,古人的争论分为两大派,一派以陈继儒、胡应鳞、蔡元放、蔡东藩等为代表,认为历史小说要与经史相表里,成为"
世宇间一大帐簿"
内容须"
事核而详"
15,不能虚构史实,若离开史书编造故事,便是"
大可笑"
16。
另一派的倡导者为熊大木、金丰等,其中又以金丰的看法为最典型。
金丰在《说岳前传序》中对演义小说的创作发表了一番弥足珍贵的见解。
他认为那些可读性强、"
娓娓乎有令人听之而忘倦"
的历史小说,其出奇制胜的妙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文学 虚构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