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沧海有感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237711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55KB
读观沧海有感Word文件下载.docx
《读观沧海有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观沧海有感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篇二: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晨白时,站在临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
只见东方海平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
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
快拍。
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
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的奇景。
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
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
!
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
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篇三:
读《观沧海》
读《观沧海》有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初一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时,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
今年寒假,老师要求我们写篇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读后感。
突然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诗文虽是描写秋天环境,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作者写出大海的辽阔壮美;
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
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出来;
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这就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
他通过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自己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抱负。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同时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曹操既没有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观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大有作为、叱咤风云人物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它告诉我:
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生命跃动之美,自强不息之志
——《观沧海》读后感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
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闪烁出了哲学的光芒,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作者没有做更多的铺陈,首句便直入正题,正是刚劲古直的建安诗风,紧接着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丽、充满生命跃动之美的海之秋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浩荡无边的大海上,几座小岛竦然而立,一动一静,对比分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比单纯的写大海的浩瀚无边更具艺术效果。
紧接着是对秋之海的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在一般诗人,要么描写秋天冷竣肃杀的氛围,为悲秋之作,难出新意;
要么另辟蹊径,作翻案文章,如刘禹锡的《秋思》,虽然新奇,但毕竟有些空洞。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怀统一天下之大志,一生戎马倥偬,面对浩荡无边的大海,所视所思所想自然不同于常人。
因此他看到的景物,即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面,也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充满肃杀和冷峻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跃动的生命与肃杀的环境既矛盾,又统一,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斗争,不断运动,是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创造一切壮丽自然景观的必要条件,不是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闪耀着绚丽、纯静光芒的日月星辰,这宇宙的精华,仿佛也是从这复杂动荡同时又充满生机的的大海中孕育而生。
两个“若”字,既表现出诗人新奇、大胆的想象,又不违背自然规律,似神来之笔,无可替代。
作者通过以上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即一切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都是自然界内部不断运动、不断斗争的结果。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断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
为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
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
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完成统一大业。
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
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诗言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鼓吹唯物主义,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
作者用雄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204)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
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
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出了气势。
”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
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其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
渐渗透出来的。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
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的“烈士”胸襟。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
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沧海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