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232408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14KB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掌握“伐、勺、靡、弗、帛、狱、轼”等7个字和“之、其”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初步学会省略句的分析及翻译。
5、学习围绕中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6、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②战略防御原则——详察敌情,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理解文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寓论于叙的写法。
2、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解题,了解《左传》。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教学过程
1、题解。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
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
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
(1)正音(出示幻灯片)
(2)辨字(出示幻灯片)
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
开头三句为第一层。
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
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
下面是第三层。
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
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
“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
第一层(“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说明在鲁国方面,打的是防御战。
第二层(“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
以上说明曹刿选择反攻的有利时机。
第三层(“公将驰之……遂逐齐师。
”)这里写曹刿选择追击的有利时机。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并概括段意:
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这一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通过“鼓”、“驰”两件事,两个“未可”、“可矣”,就生动地刻画出鲁庄公急躁冒进的情态和曹刿的从容不迫。
第二课时
1、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的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2、学习精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背诵全文。
1、复习旧课。
(1)听写生词:
伐、勺、弗、帛、轼、靡。
(2)指名背诵第一、二段。
2、讲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论战,分两层。
第一层(“既克,公问其故。
”)承上启下。
第二层(“对曰……故逐之。
”)曹刿总结、议论这次战争取胜的原因,点明了题意。
3、进行第二步教学:
导思(领悟)。
(1)古人纪录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
提示: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庄公的“浅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做比较。
(3)鲁国以弱胜强的契机在于曹刿的善于把握战机上。
你能从理论上探知曹刿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吗?
一个出色的人才,应当具备德、识、才、学几方面的条件。
(4)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为什么这样处理?
本文的重点是写“论战”,所以三次对话,写得详细,战争过程写得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对话描写对于体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并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虚词“之”“以”的用法;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重点语句释义
1.十年: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我:
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3.公:
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4.肉食者:
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5.间:
参与。
6.鄙:
鄙陋,目光短浅。
7.乃:
于是,就。
8.何以战:
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
有“养”的意思。
弗:
不。
10.专:
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1.人:
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2.败绩:
军队溃败。
13.轼:
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14.遂:
15.逐:
追赶,这里指追击。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查阅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
(二)学生归纳
1.教师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集体帮助修正、补充注解、翻译课文。
2.教师指点,让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记录讨论理解的内容。
3.教师提问:
(师:
老师,生:
学生。
)
师: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
生:
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充分的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这时形势十分危急。
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衬托曹刿的爱国。
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七、课文赏析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
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篇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
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
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
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战 教学 设计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