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考博题回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227877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38KB
成都中医药大学考博题回忆Word文件下载.docx
《成都中医药大学考博题回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中医药大学考博题回忆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解结:
2.三角灸:
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脐中心,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
3.下极之俞:
《难经·
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
”会阴深部。
4.十四法:
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
见金·
窦杰《针经指南》。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十四种。
5.五行生成数:
五行水火木金土
生数12345
成数678910
生成数79111315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的生成数为七。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的生成数为九。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的生成数为十一。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金的生成数为十三。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的生成数为十五。
明万物虽多,数不过五,故在天为五星,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
在地为五方。
黄帝素问云,五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
五行递相负载,休王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
天数五,一三五七九。
地数五,谓二四六八十。
水,在天为一,在地为六,六一合于北。
火,在天为七,在地为二,二七合于南。
木,在天为三,在地为八,三八合于东。
金,在天为九,在地为四,四九合于西。
土,在天为五,在地为十,五十合于中。
五数相配。
以合成金木水火土也。
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礼记月令篇云。
木数八。
火数七。
金数九。
水数六。
土数五。
皆其成数。
唯土言生数。
天以一生水于北方。
君子之位。
阳气微动于黄泉之下。
始动无二。
天数与阳合而为一。
水虽阴物。
阳在于内。
从阳之始。
故水数一也。
极阳生阴。
阴始于午。
始亦无二。
阴阳二气。
各有其始。
正应言一。
而云二者。
以阳尊故。
尊既括始。
阴卑赞和。
配故能生。
而阳数偶阴在火中。
火虽阳物。
义从阴。
配合阴始。
故从始立义。
故火数二也。
老子云。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是知皆有一义。
唱和同始。
是以云。
木配阳动。
而左长于东方。
长则滋繁。
滋繁则数增。
故木数三也。
阴佐阳消。
阴右转。
而居于西。
在阳之后。
理无等义。
故金数四也。
阴阳之数。
始乎一周。
然后阳达于中。
总括四行。
苞则弥多。
故土数五也。
此并生数。
皆云据始。
未明成数。
数既未成。
亦未能为用。
颖容春秋释例云。
五行生数。
未能变化。
各成其事。
水凝而未能流行。
火有形而未生炎光。
木精破而体刚。
金强而斫。
土卤而斥。
于是天以五临民。
君化之。
传曰。
配以五成。
所以用五者。
天之中数也。
于是水得于五。
其数六。
用能润下。
火得于五。
其数七。
用能炎上。
木得于五。
其数八。
用能曲直。
金得于五。
其数九。
用能从革。
土得于五。
其数十。
用能稼穑。
郑玄云。
数若止五。
则阳无匹偶。
阴无配义。
故合之而成数也。
奇者。
阳唱于始。
为制为度。
偶者。
阴之本。
得阳乃成。
故天以一始生水于北方。
地以其六而成之。
使其流润也。
地以二生火于南方。
天以七而成之。
使其光曜也。
天以三生木于东方。
地以其八而成之。
使其舒长盛大也。
地以四生金于西方。
天以九而成之。
使其刚利有文章也。
天以五合气于中央。
生土。
地以十而成之。
以备天地之间所有之物也。
合之。
则地之六为天一匹也。
天七为地二偶也。
地八为天三匹也。
天九为地四偶也。
地十为天五匹也。
阴阳各有合。
然后气性相得。
施化行也。
故四时之运。
成于五行。
土总四行。
居时之季。
以成之也。
五行传及白虎通。
皆云。
木非土不生。
根核茂荣。
火非土不荣。
得木着形。
金非土不成。
入范成名。
水非土不停。
堤防禁盈。
土扶微助衰。
应成其道。
故五行更互须土。
土王四季。
而居中央。
不以名成时。
故知同时俱起。
但托义相生。
五行并起。
各以名别。
常从数义云。
北方亥子。
水也。
生数一。
丑。
土也。
生数五。
一与五相得为六。
故水成数六也。
东方寅卯。
木也。
生数三。
辰。
三与五相得为八。
故木成数八也。
南方巳午。
火也。
生数二。
未。
二与五相得为七。
故火成数七也。
西方申酉。
金也。
生数四。
戌。
四与五相得为九。
故金成数九也。
中央戊己。
又土之位在中。
其数本五。
两五相得为十。
故土成数十也。
此阴阳两气各一周也。
共一周。
则为生数。
各一周。
则为成数。
阳以轻清上为天。
阴以重浊下为地。
而阳至第五而入中者。
其体躁疾。
故共一周而入中。
阴至第十方入中者。
其体迟殿。
故各一周而始入耳。
然五行皆得中气而后成。
土居中而王四季。
并须土以成之也。
洪范是上古创制之书。
故言生数。
礼记月令是时候之书。
所贵成就事业。
故言成数。
唯土言生数者。
土以能生为贵。
且以成四行。
足简之矣。
是其能生能成之义也。
郑玄曰。
以天地相配。
取阴阳之理。
常从以支干数和合。
取日辰为用。
两说虽别。
大意还同。
终会易经天一至地十之义。
孝经援神契言。
以一立。
以二谋。
以三出。
以四孳。
以五合。
以六嬉。
以七变。
以八舒。
以九列。
以十钧。
五行以一立水。
一为生数。
以五配一。
水之成数。
故言一立而六嬉。
嬉是兴义。
二。
是火之生数。
七。
是火之成数。
故言二谋。
火以变化为能。
故曰七变。
谋者。
以其为变之始也。
三。
木之生数。
八。
木之成数。
五行始于东方。
故云。
三出。
八而成长。
故曰八舒。
四。
金之生数。
九。
金之成数。
西方成就。
故言四滋。
品类不同。
故称九列。
五是土之生数,十是土之成数,以天之五,合地之十,数义斯毕。
所以五言其合,十言其均,均是成备之义。
一动,合于二,故阴阳受,成于三,故日月星序,张于四,故时起,立于五,故行动,布于六,故律踊,分于七,故宿改,萌于八,故风布,极于九,故州吐,毕于十,故功成数止。
五行生成之数,不过十也。
6.神气之出入:
《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穴不是孤立的体表点,而是和内在经络。
脏腑相互联系疏通的特定部位,是气血汇聚和转输之所。
气穴多在分肉之间,溪谷之会,在生理状态下能通行营卫气血,病理情况下能溢奇邪,反映病候。
7.短长水也,有绝凝开滞之机:
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
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
8.鱼吞钩饵之浮沉:
《标幽赋》曰:
“气之至也,鱼吞钩饵之浮沉”。
指在穴位针刺,如果气已至,持针的手即有鱼吞钩饵向下沉的感觉。
9.四时八正之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被称为“八正”,它们是八大虚邪的征兆,都按照一定的时节到来。
春、夏、秋、冬是用以区分四季的天气,以帮助人们调适的。
√简答论述
1.针灸的处方原则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症选穴。
配穴方法:
①按部配穴:
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三部配穴。
②按经配穴:
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
2.入耳经脉有哪些,具体写出循行
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3.全身分支最多的经脉是哪条?
从哪里到哪里?
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4.灸法在明清的发展过程
灸法成熟于明清时代,从着作的数量,灸法技术的改进,隔物灸,灸法局麻,注重灸疗器械的应用,均可看出灸法此时处于鼎盛时期,出现了张仲景杨继洲为代表的医家。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所着《类经图翼·
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症。
另在《景岳全书》9~36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症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治疗作用。
因此,可以说是对明以前灸疗临床经验的一次总结。
明代杨继洲,也重视灸法的研究和实践,强调针灸并重。
《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法凡四十一节,内容涉及广泛,有灸法、取膏肓穴法、相天时、发灸法及艾灸补泻等,以及灸治各种急慢疾病二十余种。
在施灸方法的革新上,值得一提的是艾卷灸法的创用。
此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
卷三》云:
“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等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其后,逐渐发展,又在艾绒里掺进药末,命名为“雷火针”或“太乙神针”。
所谓针,其实是灸,因它操作之法类似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之故。
艾卷灸操作方便,痛苦又较小,且可随意调节热力,故很快得以推广。
后来还有《太乙神针心法》(韩贻丰)、《太乙神针》(范毓传、周壅和编)等专书出现和流传。
除此之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系指用灯草蘸油点燃直接烧灼穴区肌肤的一种灸法;
也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 中医药 大学 考博题 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