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血压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219228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2.93KB
最新高血压教案Word格式.docx
《最新高血压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血压教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掌握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熟悉流行病学。
2.熟悉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
3.了解高血压理。
4.掌握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重要鉴别诊断。
5.掌握降压药物的主要分类适应症及副作用、推荐的降压药物。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高血压
1.定义分类、流行病学(5分钟)
2.病因及发病机制(10分钟)
3.病理(5分钟)
4.临床表现(10分钟)
5.并发症(5分钟)
6.实验室检查(5分钟)
7.诊断与重要鉴别诊断(5分钟)
8.危险分层及预后(15分钟)
9.治疗(15分钟)
10.继发性高血压(2分钟)
11、案例分析小结(3分钟)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提问式讨论+简单病例分析;
教学手段:
PPT、图片、列表、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2.降压药物的主要分类适应症及副作用,推荐的降压药物
难点:
1.发病机制、危险分层;
2.高血压的降压药物及应用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学组长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讲授概念
使用媒体
概念数据上引申新论点
完成其他课题的讲述
借助教学资源
布置复习任务
回顾及案例分析
《高血压》讲稿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第1节课(80min)
导课:
利用高血压病例,引导学生入本课题。
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第六章高血压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
一、概述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概念:
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标准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儿童则采用不同年龄组血压值的95%位数,通常低于成人水平。
流行病学:
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种族之间有差别,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美国黑人约为白人的2倍。
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
1959年,1979年,1991年成人血压普查,患病率分别为5.11%,7.73%与11.88%。
2002年18岁以上人群已达18.8%。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可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比例上,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低钾、饮酒)、精神应激、其他因素(超重或肥胖、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激素等)。
(二)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即遗传与环境因素通过什么途径和环节升高血压,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
主要包括: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
上述机制尚不能解释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和脉压明显增大。
三、病理(Pathology):
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
长期高血压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
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该病变主要累及中、大动脉。
心脏:
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
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与AⅡ等生长因子都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高血压发生心脏肥厚或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终致心力衰竭。
长期高血压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脑: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容易形成微动脉瘤,从而发生脑出血。
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并发脑血栓形成。
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的垂直穿透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
肾脏:
长期持续高血压→肾小球内囊压力↑→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肾功能衰竭。
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可在短期内出现肾功能衰竭。
视网膜:
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改变。
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Clinicalmanifestations):
(1)症状:
大多数起病缓慢、渐进,无特殊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可自行缓解。
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约1/5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2)体征:
体格检查听诊时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个别在颈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3)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
少数患者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
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有效降压治疗,预后很差,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特征。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继发于严重肾动脉狭窄。
五、并发症
(1)高血压危象:
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
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以及伴有痉挛动脉(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视网膜动脉、冠状动脉等)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
(2)高血压脑病:
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表现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
(3)脑血管病
(4)心力衰竭
(5)慢性肾功能衰竭
六、实验室检查
(1)常规项目:
尿常规、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肾功能、血尿酸和心电图。
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进一步检查眼底、超声心动图、血电解质、
(2)特殊检查: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1)诊断:
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作有关实验室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危险因素。
(2)鉴别诊断:
一旦诊断高血压,必需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心血管危险分层:
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别表示10年内将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概率为<
15%、15%~20%、20%~30%和>
30%。
用于分层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血胆固醇(TC)>5.72mmol/L(220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mmol/L(130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40mg/dl);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
腹型肥胖(腹围:
男性≥85cm,女性≥80cm),或体重指数(BMI>28kg/m2;
高敏C反应蛋白(hCRP)≥1mg/dl;
缺乏体力活动。
用于分层的靶器官损害:
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颈动脉超声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或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
血肌酐轻度升高:
男性115~133μmol/L(1.3~1.5mg/dl),女性107~124μmol/L(1.2~1.4mg/dl);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男性≥22mg/g,女性≥31mg/g。
用于分层的并发症:
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
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血肌酐升高男性超过133μmol/L或女性超过124μmol/L,临床蛋白尿>300mg/24h);
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病);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八、治疗
(1)目的与原则:
最终目的:
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收缩压下降10~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心衰减少>50%,奠定了降压治疗的临床地位。
治疗原则——必须综合治疗
1.改善生活行为:
①减轻体重:
BMI<
25,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
②减少钠盐摄入:
每日<6g。
③补钾:
每日吃新鲜蔬菜400~500g,牛奶500ml,可补钾l000mg和钙400mg。
④减少脂肪摄入:
膳食中脂肪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
⑤限制饮酒:
饮酒量每日<相当于50g乙醇的量。
⑥增加运动: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
2.降压药治疗对象:
合并糖尿病,或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
凡血压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患者。
依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必须使用降压药物强化治疗。
3.血压控制目标值: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
140/90mmHg。
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
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收缩压(SBP)140~150mmHg,舒张压
(DBP)<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舒张压降得过低可能抵消收缩压下降得到的益处
(2)降压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种类(回顾)
1.利尿药:
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三类。
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起效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周后作用达高峰。
主要不利作用是低血钾症和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因此现在推荐使用小剂量,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尿量增多。
痛风患者禁用。
保钾利尿剂可引起高血钾,不宜与ACEI合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袢利尿剂利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
2.β受体阻滞剂:
有选择性(β1),非选择性(β1与β2)和兼有α受体阻滞三类。
可能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的RAAS,以及血流动力学自动调节机制。
起效较迅速、强力,持续时间各种β受体阻滞剂有差异。
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能抑制体力应激和运动状态下血压急剧升高。
对老年人疗效相对较差。
治疗高血压宜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或者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主要障碍是心动过缓和一些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反应,较高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突然停药可导致撤药综合征。
能增加胰岛素抵抗,还可能掩盖和延长降糖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症,必须使用,应使用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乏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高血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