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210488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85.64KB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学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1.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
2.基本原则
三、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和特点
1.落实德育为先,突出德育时代特征
2.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反映时代精神,合理吸收时代进步成果
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专题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回顾与前瞻
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
1.建立起新的课程管理体制
2.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
3.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
4.探索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
5.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6.促进了教师整体专业发展
三、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制度
陈大伟
深入课堂进行观课议课是校长履行领导课程教学专业职责的需要,了解如何观课议课是校长必须掌握的专业要求。
根据目的不同,校长观课议课可分为多种,本课程主要是分析日常教研中基于教学改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观课议课,是从实践操作的角度阐释校长怎么观课议课。
在课程中,陈大伟副教授建议校长观课时应靠近学生观察,强调了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从而促进教师改变的关键是“人因思而变”,分析了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假设,构建了议课的对话模型和目标,剖析了观课议课与案例研究的关系,指出应借助案例研究进行观课议课,提出观课议课的目标是建设理想课堂。
111分钟录制时间:
2014年1月
一、靠近学生观察
1.改变观课的位置和视角
2.致力发现、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质量
3.和身边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
4.做上课教师的助教
二、“人因思而变”
1.促进教师改变的关键:
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
2.成长的路径和方式
3.发挥教学洞察力研究教学
4.发挥教学想象力思考教学创新
三、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假设
1.教育假设的意蕴
2.教育假设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3.观课议课发展教师、改变教学的动态过程
四、议课的对话模型和目标
1.现有评课的交流
2.议课的对话模型
五、观课议课与案例研究
六、目标:
建设理想课堂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
在教师的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
他所提出的“观课议课”观点在2010年第9期《人民教育》上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已受邀在全国各地做报告数场,讲授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欢迎。
4、课程文化与学校特色
程红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元素。
程红兵院长认为,学校特色与思维模式、培养目标、课程及文化有关。
当下课程改革出现的一种文化性缺失,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深入到文化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成就为一种自觉的课程文化。
在本课程中,程红兵院长对学校特色的相关要素、课改缺失原因、课程文化的含义、课程文化与学校特色的关系及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并就上海市建平中学的课程文化特色建设经典案例作了精彩分析。
121分钟录制时间:
2012年1月
一、学校特色相关因素
1.与思维模式有关
2.与培养目标有关
3.与课程有关
4.与文化有关
二、课程文化
1.文化的核心
2.课改的文化性缺失
3.自觉的课改成就自觉的课程文化
三、建平中学的课程文化建设
1.课程建设围绕学校培养目标
2.学习领域与科目、模块
3.必修课程的校本化
4.教育者三问
5.变革阻力:
三个脑障
6.课改意义
程红兵:
曾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现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东师大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湖北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高评委语文组委员,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高考命题语文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劳模协会科教分会副会长。
5、洋思中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刘金玉
本课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洋思中学“高效课堂”建设实际进行设计。
包含三个部分内容,既有对“高效课堂”内涵的解读,也有“高效课堂”实际操作,更有“高效课堂”的全面实施;
既是洋思课改经验的深入总结,也是讲授者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课程时长
87分钟
录制时间
2013年7月
一、深入把握“高效课堂”实质
(一)走出“高效课堂”误区
1.有效果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2.动起来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3.走出去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二)把握“高效课堂”内涵
1.“效”之意
2.“高”之意
3.“课堂”之意
4.“高效课堂”之意
(三)坚持“高效课堂”原则
1.以学生为本
2.按规律教学
3.从实际出发
二、科学实施“高效课堂”策略
(一)洋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1.关于“先学”
2.关于“后教”
3.关于“当堂训练”
(二)洋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显著特点
1.真实
2.有序
3.紧张
4.简单
(三)洋思“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角色定位
1.毛泽东
2.张艺谋
3.袁伟民
三、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一)加强领导,实施“三个走进”
1.走进课堂
2.走进学生
3.走进问题
(二)加强培训,开展“课堂研究”
1.暑期培训
2.同课异构
3.一课多评
4.每天点课
5.常年赛课
6.每周简报
7.定期开放课
8.天天公开课
9.分工监听课
10.推广金点子
11.学校大课题
12.人人微课题
(三)加强责任,落实“课改承包”
1.一把手校长要“包”
刘金玉:
男,洋思中学教学副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十佳语文教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尖端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杏坛杯”赛课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盐城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特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评委、全国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是“洋思高效课堂”的研究者、实践者之一。
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教学与管理》等各大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一百多篇,出版《高效课堂八讲》、《学校高效管理六讲》等专著,近千次应邀到全国各地送教、讲学、上课。
6、教学管理管什么?
怎么管?
白纯舵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校长们普遍关注教学管理应该“管什么”与“怎么管”等问题。
在本课程中,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教学副校长白纯舵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管理经验,以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为例先回答了以上问题,然后对教学管理干部进行了定位,最后提出了教学管理的十条“金律”。
123分钟录制时间:
2011年5月
一、教学管理“管”什么
1.“管”教师文化建设,它是推荐以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保障
2.“管”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质量,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二、教学管理怎么“管”
1.要有适合学校不断发展的“教学主张”
2.常规管理与特色管理并重,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三、教学管理干部的定位
1.提升自身素质
2.从“埋头工作”到“学会学习”
3.教学干部的培养
四、教学管理的十条“金律”
白纯舵:
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教学副校长,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明德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
曾荣获“全国优秀科研教师”、“第二十届北京市五四奖章”和“北京市优秀人才”等多项称号。
多次为教育部“希望工程”、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骨干教师观摩活动和大兴区“名师讲学团”现场作课。
数篇研究成果在国家、市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2007年暑假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教法中心”节目为西部教师作小学语文项目培训录制课程,并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及远程教育网播出。
7、给农村薄弱校插上腾飞的翅膀
——唐山68中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刘俊海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如何让课堂保持长久不衰的热情和活力,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投入,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愉悦,河北省唐山68中尝试建立“动力课堂”,旨在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动力课堂”由六大“动力系统”构成,集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班级建设为一体,为高效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课程中,唐山68中刘俊海校长对68中“动力课堂”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137分钟录制时间:
2013年9月
一、高效课堂的起源和发展
1.唐山68中高效课堂的探索
2.高效课堂的春天
二、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1.高效课堂是教育本原的回归
2.高效课堂常见问题
3.高效课堂快速成功的方法
三、导学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教育 干部 网络学院 课程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