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相关概念_精品文档.docx
- 文档编号:1520761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3.12KB
基因检测相关概念_精品文档.docx
《基因检测相关概念_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检测相关概念_精品文档.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种基因情况,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从而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
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
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做出诊断。
预测性基因检测即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发生前就发现疾病发生的风险,提早预防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目前已经有20多种疾病可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预测。
检测的时候,先把受检者的基因从血液或其他细胞中提取出来。
然后用可以识别可能存在突变的基因的引物和PCR技术将这部分基因复制很多倍,用有特殊标记物的突变基因探针方法、酶切方法、基因序列检测方法等判断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或存在敏感基因型。
基因检测:
指通过基因芯片等方法对被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检测,并分析被检测者所含致病基因、疾病易感性基因等情况的一种技术。
目前基因检测的方法主要有:
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液态生物芯片与微流控技术等。
2、基因突变
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genemutation)。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
于是后代的表现中也就突然地出现祖先从未有的新性状。
1个基因内部可以遗传的结构的改变。
又称为点突变,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
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
狭义的突变专指点突变。
实际上畸变和点突变的界限并不明确,特别是微细的畸变更是如此。
野生型基因通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
突变型一词既指突变基因,也指具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个体。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同时基因突变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和衰老都有关系,基因突变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研究基因突变除了本身的理论意义以外还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
基因突变为遗传学研究提供突变型,为育种工作提供素材,所以它还有科学研究和生产上的实际意义。
3、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因此,无论是化石中的古生物、历史人物的残骸,还是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
这也是“微量证据”的威力之所在。
由1983年美国Mullis首先提出设想,1985年由其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即简易DNA扩增法,意味着PCR技术的真正诞生。
到如今2013年,PCR已发展到第三代技术。
1973年,台籍科学家钱嘉韵,发现了稳定的TaqDNA聚合酶,为PCR技术发展也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的变性:
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
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72℃、DNA聚合酶(如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4、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genechip)(又称DNA芯片、生物芯片)的原型是80年代中期提出的。
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靶核苷酸的探针。
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
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
5、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
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
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人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研究比较深入。
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以及双等位基因的转换或替换。
按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先后,通常分为3大类:
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6、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DNAmethylation)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
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
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
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因为DNA复制后,甲基化酶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
DNA的甲基化可引起基因的失活,DNA甲基化导致某些区域DNA构象变化,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甲基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从常规的B-DNA向Z-DNA的过渡,由于Z-DNA结构收缩,螺旋加深,使许多蛋白质因子赖以结合的原件缩入大沟而不利于转录的起始,导致基因失活。
另外,序列特异性甲基化结合蛋白(MBD/MeCP)可与启动子区的甲基化CpG岛结合,阻止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作用,从而阻抑基因转录过程。
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和少量的N6-甲基腺嘌呤(N6-mA)及7-甲基鸟嘌呤(7-mG)。
7、基因扩增
geneamplification为一特异蛋白质编码的基因的拷贝数选择性地增加而其他基因并未按比例增加的过程。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扩增是通过从染色体切除基因的重复序列再在质粒中进行染色体外复制或通过将核糖体RNA的全部重复序列生成RNA转录物再转录生成原来DNA分子的额外拷贝而实现的。
在实验室已建立了不等交换、从裂解细胞提取DNA或经过滚环复制生成染色体外序列进行人工基因扩增。
例如在爪蟾卵子发生时,编码rRNA的基因数增加约4000倍。
8、融合基因
所谓融合基因,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基因的编码区首尾相连.置于同一套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核糖体结合序列、终止子等)控制之下,构成的嵌合基因。
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
根据构成融合基因的种类,可以将融合基因分为四大类:
(1)由报告基因和功能基因构成的融合基因。
常用的报告基因有:
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US基因、LacZ基因和Luciferasese(虫荧光素酶)基因等,主要目的是对功能基因进行示踪,研究其功能及特性。
(2)由信号肽或单体蛋白的序列与功能基因构成的融合基因。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信号肽或单体序列携带目的基因高效表达,从而提取纯化目的蛋白,为生产或科研所用。
(3)功能基因与功能基因的融合。
可分为两类:
A相同功能基因的融合,目的是增强基因的功能,扩大基因的应用范围,如杀虫基因之间的融合。
B.不同功能基因的融合,为特殊需要而构建,如生产无毒疫苗等。
(4)报告基因与抗药性基因的融合用于构建融合载体,以利于插入大片段的cDNA或作为双功能标记.
9、磷酸化
磷酸化是将磷酸基团加在中间代谢产物上或加在蛋白质(protein)上的过程。
磷酸化(英语:
Phosphorylation)或称磷酸化作用,是指在蛋白质或其他类型分子上,加入一个磷酸(PO4)基团,也可定义成“将一个磷酸基团导入一个有机分子”。
此作用在生物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蛋白质磷酸化可发生在许多种类的氨基酸(蛋白质的主要单位)上,其中以丝氨酸为多,接着是苏氨酸。
而酪氨酸则相对较少磷酸化的发生,不过由于经过磷酸化之后的酪氨酸较容易利用抗体来纯化,因此酪氨酸的磷酸化作用位置也较广为了解。
除了蛋白质以外,部分核苷酸,如三磷酸腺苷(ATP)或三磷酸鸟苷(GTP)的形成,也是经由二磷酸腺苷和二磷酸鸟苷的磷酸化而来,此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另外在许多糖类的生化反应中(如糖解作用),也有一些步骤存在氧化磷酸化作用。
10、微卫星DNA
20世纪80年代后期,Marshfield医学研究基金会(MarshfieldMedicalResearchFoundation)的James和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OregonHealthSciencesUniversity)的Wis等人分离出来一种比小卫星DNA具有更短重复单元的卫星DNA,被称为微卫星DNA,又被称作短串连重复(ShortTandemRepeats,STRs)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Rs),每单元长度在1~6bp之间根据重复单元的构成与分布,微卫星DNA序列被分为3种类型:
单一型(pure),复合型(compound)和间断型(interrupted)。
基因组中一段简单重复序列,例如:
单一型:
ATATATATATATATATATATATAT
复合型:
ATATATCACACACACACACAC
间断型:
ATATATCAATATATCAATATATA
微卫星DNA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共显性表达,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研究表明,可能是DNA复制过程中的“链滑”(strandslippage)现象造成微卫星DNA多态性信息容量(polymorphicinformationcontent,PIC)较高.由于微卫星具有数量多、在基因组内分布均匀、多态性信息丰富、易于检测等优点被作为优良的遗传标记(geneticmarker)而得到广泛应用。
MSI(微卫星不稳定性)是指与正常组织相比,在肿瘤中某一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的微卫星长度的任何改变,出现新的微卫星等位基因现象。
11、循环肿瘤细胞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
CTC(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是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
CTC检测通过捕捉检测外周血中痕量存在的CTC,监测CTC类型和数量变化的趋势,以便实时监测肿瘤动态、评估治疗效果,实现实时个体治疗。
12、基因分型
基因分型(Genotyping)是利用生物学检测方法测定个体基因型(Genotype)的技术。
又称为基因型分析(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因 检测 相关 概念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