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小青龙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520171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94KB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小青龙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小青龙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小青龙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反映的恶寒发热,当然恶寒重,发热轻了,麻黄汤证,你可以把这个主治这方面组装上去就行了,以麻黄汤证作为参照了。
因为它是个基础的风寒表实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这构成表实的基本表现。
再加上内有寒饮,这类病人实际上很多平素就有寒饮。
而寒饮发作的表现,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
咳喘痰多清稀这种痰饮是个寒饮,寒饮内停,发作时阻滞气机,那肺气上逆,咳喘之外,它阻滞气机还可以反映胸膈满闷。
肺气上逆引动胃气上逆,这类病人经常咳喘发作同时伴有干呕,有胃气上逆的表现。
相比麻黄汤证来讲,麻黄汤证纯属表证,它是一种基础的病机,所以是个基础的方剂。
那小青龙汤证内有寒饮,所以苔是白滑了。
因为涉及到内在的气化,出现病苔了,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饮的特征。
这是我们分解开内外的两部分证候和它们的病机,但是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临床上,外邪往往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
譬如外感风寒证,同样发作的时候,有内饮的人反映的症状剧烈得很,你这外邪可以引动内饮。
内饮招致外邪?
引起感冒的话,有内饮的人,同样这么多人群,有内饮的气候一变,他很容易招致外邪的,出现外感风寒,可能性多得多。
所以这是一种外邪能够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
内外相互作用,内外相引,饮动不居。
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就是说由于他本身有寒饮,又外来风寒相加,外邪引动内饮,内饮要招致外邪,这样相互地影响,当外寒侵袭引动的时候,原来素有的这个寒饮就可能泛滥。
饮动不居就产生多方面的可能性,表现的可能性。
所以张仲景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
发热代表了体表的恶寒发热表证的这块,而咳代表咳喘痰多清稀内饮这一块,表里同病。
然后他还一大串或,或就是内外相引,饮动不居了。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这张方它的病机表里同病,而且内外相引以后,饮动不居泛滥,泛滥体表它可以水湿反映到体表,风寒可以带有水湿、水饮了。
身体疼痛沉重,四肢头面浮肿,所以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像溢饮一类的病。
而这类水饮泛滥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这种内有的寒饮,在外寒的引动下发生,所以这个方主要用于内有寒饮,又外邪引动的一种发作期。
那发作期控制了,表证没有了,还用这个方吗?
那就不行了。
但是治疗没有结束,真正这类的控制是在平时温化寒饮,包括像苓甘五味姜辛汤那一系列方,这一类的。
小青龙汤方解。
从刚才(的)病机分析,它的结论是外寒里饮。
外感风寒表实,里饮是里有寒饮,内有寒饮,就是说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证,那治法就要表里同治了。
发汗解表,散寒,是麻黄汤体现的治法和功效。
内证,温肺化饮。
温肺,当然是结合温脾肺了。
这个外寒方面的治法,这里君药,治外寒这组可以看麻黄、桂枝和芍药。
所以有的说从麻黄、桂枝看,有点像麻黄汤的主要的结构,麻桂相须。
桂枝芍药看,有点像桂枝汤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它的主体部分,阴阳并调了。
这里关键就是说它是个从证候,恶寒发热无汗,那这一组外感风寒表实,所以麻、桂相须在其中看作是君药了。
这时候芍药则不是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而是它的和营养血在这里起到一个麻、桂并用的情况下,防止它发汗太过。
用它的酸收,和营养血,可以益阴养血。
益阴养血嘛,阴柔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
在里饮的这个方面,这个姜(干姜)、辛(细辛)、味(五味子)的组合,是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结构,配伍的一个临床上的基本结构。
具体分,干姜、细辛应该说为主的,如果不以一个药组来分的话。
姜、辛、味是温化寒饮的一个基本结构。
一味药一味药分析,干姜是归脾、肺经,虽然它温中为主,温脾胃,阳气,土能生金,往往温脾肺它都可以。
甘草干姜汤,干姜和下面佐使药甘草相结合,《伤寒》上甘草干姜汤。
就是用来温肺化饮的,而且体现了温补结合。
针对脾肺之寒,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干姜、甘草温和补相结合。
所以它体现温化的特点。
细辛,它有两个作用,既可以帮助君药散寒,那帮助麻、桂了,在这里更主要是温散,温散可以温散水饮,它有温散水饮的作用,它有温散的作用。
五味子,能收敛肺气。
这是考虑到这类病人内有寒饮,平素的咳喘经常容易发生,而且能产生这个寒饮,往往脾肺阳气不足才产生。
所以一方面用麻、桂,为了解表,是表实证用麻桂发散。
一方面他咳喘,避免肺气耗散太过,用五味子敛肺。
应该说,如果分别药物来界定君、臣、佐、使,它是佐药范围。
但也有方义分析不必要一味一味药(分析),因为已经把姜、辛、味这种一温、一散、一敛来温化水饮,敛肺,防止肺气耗散太过。
这种结构看作是一个治疗寒饮的基本结构。
那尤其是将来后面温化寒痰里边那个苓甘五味姜辛汤,它里边也是姜、辛、味,包括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姜辛夏仁汤,《金匮要略》一个系列了,都是建立在姜、辛、味的基础上。
所以到后世的话,这个基本结构影响是挺大,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一组。
如果看作一组的话,外面麻桂这组看作是主体的。
有表证当先解表,它作为一个君药部分,姜、辛、味是臣药部分,也可以这样看。
半夏,作为佐药。
在这个地方,一个方面它能够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就帮助了、增强了姜辛味化饮的力量,温化寒饮的力量。
一方面它能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肺胃之气上逆了。
甘草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佐药,它治疗寒饮的方里,它又配有甘草,体现一种温补结合,所以它能够益气养胃,同时可以调和药性。
整过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
这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方义分析。
这样体现了一个表里同治,外散风寒,内化寒饮。
这个结构是比较严谨的。
在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基本配伍结构,像前面麻黄桂枝、桂枝芍药这些在前面的基础方里讨论过了,这个方反映出来的主要是姜辛味。
还第一次出现干姜,干姜、甘草配,实际上这个是仲景方里甘草干姜汤是一种基础结构了,一种基础的配伍结构。
那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散中有收,是唯恐散之太过,汗之太过。
而从病人体质来讲,应该说跟麻黄汤比,虽然我们用麻黄汤证作为基础见证,作为参照的话,整个病人体质要注意就是说,和麻黄汤证不同。
能够有这种寒饮,说明正气已亏。
所以它发散当中要有芍药这类酸敛,避免散之太过。
那你作为寒饮来讲,一温一散,温化寒饮要开,但是又怕肺气耗伤太过,所以开中有合,又有五味子。
这是小青龙汤配伍中不管在表的散,在内的化,都是考虑到这个,使它祛邪不伤正,全面兼顾的。
至于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姜辛味这个组合,当然后来像射干麻黄汤这些,那作为表证较轻,它散水饮的力量要大一些,内饮、表证较轻,不像风寒表实那么重,它不用桂枝和麻黄合用了。
那这个时候那个方里用生姜,也是姜辛味的一种组合特点,因为温化寒饮力(量)小一点,祛水力量大一点。
那后来形成了用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生姜、细辛、五味子都有这样用的,针对的情况要根据寒饮内寒证的轻重,内寒证的轻重,以及外来需要发散的情况。
在运用方面,以基本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和寒饮的最基本表现作为根据,加舌象、脉象。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是最起码的外感风寒表实证的表现。
咳喘痰多而稀,寒饮的特点反应出来了。
结合舌象、脉象,这就是运用小青龙汤的一个辨证的要点。
至于它这个使用注意,应该说是不难识别了。
痰热类型的,以及阴虚干咳无痰,这个是不适宜了,因为这个方总体比较温燥。
那用这个方来随证加减,那就围绕几个方面,刚才这个病机讲的时候几个方面特点,既然表里同病,那就有表寒的轻重问题。
表寒轻,那你去桂枝,不必要发汗力那么强,那麻黄改为炙麻黄。
但一般来说,我们喜欢麻黄改成麻绒。
如果表证还在,即使轻,改成麻黄绒,麻黄绒咚咚敲一下。
炙麻黄,它当然有宣肺,一般用于咳喘,宣降肺气作用为主,散表力量更缓和了,用麻绒就比较恰当了。
当然更不用麻桂同用,发散作用太强了。
这是外寒轻证的方。
而这类证,由于内有寒饮,外寒相加,外寒束表,也有可能内在的寒饮化热,临床也常见。
所以仲景方里也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在临床出现苔上面白滑,上面有一层黄色,总体白的,上面开始又黄,有心烦,那这个兼有总体寒证,寒饮。
这个跟痰热不同,寒饮郁而产生热,这种热产生,寒饮可以化热,外寒入里逐渐可以化热。
但总体仍然是表寒、里寒的,那还是寒证。
所以也可以根据寒热的程度,加石膏、黄芩。
一般的使用药物,寒饮痰多清稀,开始有点等于说排痰不利了,转黄用黄芩、瓜蒌这一类。
外寒入里化热,发热开始明显了,它加石膏,加减上它还有这个区别,笼统讲它都是兼热象。
另外,有寒饮,我们讲的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是典型状况。
那胸膈满闷,痰饮阻滞气机严重的当然要降气了,增加降气化痰力量。
这个方面来讲,不仅张仲景后世在麻黄和射干相配,是治疗痰气互结很常用的一个组合。
射干(是)降气的,一宣一降,同时对痰气互结,化痰,散结,降气效果很好。
不是光咳嗽,一般都是还有喘了。
当然这里举了几个药物:
射干、冬花这个作代表。
如果外寒引起了肺气不利,也常用这个苍耳子散里一部分了。
刚才讲到小青龙汤可以用于溢饮了,内有寒饮,外邪引动泛滥,那也可以兼水肿。
像猪苓、茯苓,根据水肿的程度,这也是张仲景常用来治疗溢饮的一个方。
这是随证的加减,结合《伤寒》方里的一些用药特点。
附方有一张比较重要的是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组成:
射干9克(三两);
麻黄9克(四两);
生姜9克(四两);
细辛3克(三两);
紫菀6克(三两);
款冬花6克(三两);
大枣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
方歌
1、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主治:
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射干麻黄汤主要是作为附方对比正方来掌握,对比正方掌握,你掌握它功用主治的特点就行了。
附方如果全都是很细的来分析的话,那就相当于(正方了),附方中间射干麻黄汤应该说还比较重要,常用的。
从病机上来讲,和小青龙汤区别,也有外感风寒,也有外寒引动内饮这种特点。
外寒较轻,而是以咳嗽、咳喘为主的,有没有外寒?
有的,但是以这种寒饮内停为主。
这是从表里同病来看,里证为主的外寒较轻。
所以这个方里去掉麻黄不和桂枝相配,那整个方发散力量小了,当然芍药、甘草这类不用了。
为什么?
它中间痰气互结比较重。
这不用射干了吗,射干、麻黄相配,痰气互结比较重。
那体现出内有痰的性质是寒痰,但痰气互结,所以叫痰饮郁结,使它肺气宣降不利,气逆咳喘,咳而上气,是一种气喘了。
痰气互结产生喉中有水鸡声。
水鸡是青蛙,所以整个这个方,它是以宣肺祛痰降气,痰气互结,由寒痰,寒饮、寒痰要化痰的,但是表证较轻,就去桂枝、芍药,相应的发散力小了,不用芍药制约了。
干姜换生姜,散的力量更强一点。
紫菀、冬花是温化寒痰,寒饮常用的。
射干善于降气,去掉桂枝以后,生姜还有一定的散外邪作用,同时也能够散水气。
所以射干麻黄汤总的来讲,用于什么?
用于虽然是外寒内饮,但是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有一种痰气互结较明显、较突出的特点,因此他的喘,喘急,表现的喘急排痰就困难一些。
小青龙汤一个很重要特点:
易咳,容易咳出来,痰多清稀,一咳一摊,这个是有区别的。
当然过去人们也把寒饮寒痰怎么区别?
在临床上是(有)诊断学研究的。
一般来讲,痰多量多清稀,咳出来的,病房里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方剂学 中医 方剂学 学习 笔记 解表 小青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