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91861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28KB
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是优质稻种植比重提高。
2010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220万亩,年平均播种面积190万亩,超过“十一五”规划年播种面积90万亩;
高档优质稻年平均播种面积25万亩以上。
三是粮食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
2010年,全市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7300余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2450户,200亩以上的达到158户。
最大的达到5000亩以上。
二、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163万亩,总产值33亿元,同“十五”期末比较,面积和产值分别增加了3万亩、6亿元,增长1.87%和22.2%。
一是几种主要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
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为88万亩,总产13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1万亩、18万吨,增长13%和15.8%;
水果33万亩,总产11.6万吨,比2005年增加2万亩、1.6万吨,增长6.45%和16%;
茶叶3.54万亩,总产1292吨,比2005年增加0.38万亩、35吨,增长12.03%和2.78%;
果用瓜11万亩,总产15.34万吨,比2005年增加2.7万亩、4.6万吨,增长32.53%和42.83%。
二是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优质高产和突出特色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经济作物优良品种。
茶陵脐橙、炎陵黄桃、攸县南方早熟梨以及株洲县、天元区和茶陵县的葡萄等,已形成一方产业。
同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7种之多,市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三是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设施栽培面积为29.7万亩,比2005年增加16.5万亩,增长125%。
其中,2010年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为17.4万亩、果用瓜10万亩、水果2.3万亩,同“十五”期末比较,分别增加了12万亩、2.5万亩、2万亩,增长222%、33.3%和667%。
三、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进入新世纪来,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26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面积达200余万亩,9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
无公害产品82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覆盖蔬菜、大米、旱杂粮、茶叶、瓜果、食用笋等6大类。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不断加强。
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市、县两级成立了11个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站),同时在乡镇、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建立了农残速测站40个,配备检验检测仪器100多台(套)、专业检测人员100余人;
农业行政执法专用车5台、执法人员56名。
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46个,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加工企业等,年抽样检测30多次,样品3万余个,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且逐年下降,农残合格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
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均查处涉农案件100余起,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
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不断推进。
200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在城区确定了33家基地、企业和超市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推行以蔬菜、猪肉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
同时,根据市场准入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等四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市民消费安全。
四、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3.6%,比“十五”末净增98亿元;
完成增加值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7.3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上交税金2.4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6.3万人,带动农户41万户;
“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88%、208%、193%、130.7%,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40家,实现经营总收入3.05亿元。
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到“十一五”末,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5家,比“十五”末增加7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18.5亿元、利税6.6亿元,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9%。
二是品牌建设成绩喜人。
“十一五”末,我市共培育了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南名牌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9个省着名商标、14个湖南名牌产品,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基地163万亩,竹木基地183万亩,油茶基地5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0万亩。
四是休闲农业乘势而上。
我市休闲农业已从“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逐步向多功能休闲庄园企业为主的形式转变。
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星级农庄不断显现,已分别拥有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休闲农庄7家、10家、5家,其中年经营总收入过500万元的农庄达9家。
五、综合产能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坚持地力培肥和农民培训的硬件、软件两手抓,农业生产综合产能得到明显提高。
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低产田改造。
五年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有力地促进我市地力的提升。
到201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0万亩,比2005年增加270万亩,耕地质量和地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农民科技素养显着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部门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5年累计培训农民70万人(次),其中,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对全市3个县201个示范村的9902名农民开展了系统的科技培训;
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79200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专业农民,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六、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的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共选育新品种38个,其中国审3个,省审13个;
获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
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7400.5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5亿元。
第二部分:
“十二五”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机遇。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更加凸显“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
农产品价格对稳定物价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
我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13.3:
49.6:
37.1调整到2009年的10.6:
55.4:
34,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8.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1230提高到2009年的17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958提高2009年的6525元。
表明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起飞期、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这一现象在部分地方已经显现。
三、科技的发展与农业的转型,更加有利于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和转型将会出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转型和农村经营主体发生变化以后,必将加快科技成果的利用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将集成应用到生产中,发挥其累积效应。
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将促进科技水平的向前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将在较长时间存在。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和用工成本的上涨,农产品成本上升趋势明显,但价格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在短期内还难以理顺,农民从种养业中获利的空间更加狭小,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但由于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中小型农业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建设,一些大型农业设施的配套工程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越来越受耕地、水等资源的约束,农业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而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下。
夯实农业基础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而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代农民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力量以后,将加速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
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
但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统购分销、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降低农产品成本的生产型营利性服务体系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
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及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相对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第三部分:
“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
以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增强农业竞争力。
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促进优势产业形成。
对接省里实施的主体提升战略,抓好项目论证和实施,积极引导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专业化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和株洲优势产业的形成。
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销对接等途径投资农业领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株洲市 十二 农业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