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设计说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86184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36.43KB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体规划设计说明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博轴以鹰山永定塔为起点,串联园林博物馆、各园林展区、主展馆,以功能性湿地区为终点。
两点为园林博物馆和锦绣谷,分别位于园博园东西两端,这2个区将是本届园博会的最大亮点。
园博馆西为规划五园中的森林改造及专类树木园区(即现鹰山森林公园),东为传统展园,北为滨河展园,利用永定河河床作为天然背景,布置展示永定河文化及水文化相关的展陈区域。
园博园选址中心区域的锦绣谷,面积约10公顷,原为建筑垃圾填埋场,号称“永定河大
沙坑”,落差高达30米。
利用这个大沙坑打造下沉式花木景区锦绣谷,及落差近30米的瀑布跌水景观,化腐朽为神奇。
三、目标定位
博物洽闻,通古达今
建设成为“经典园林、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首都气派”的国家级博物馆,成为践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理念的绿色精品;
成为全面展示中华民优秀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一本教科书;
成为体现盛世兴园、社会和谐的有力象征。
四、基地解读
园林博物馆位于园博园西北角,鹰山东麓,北至永定河新右堤,南至射击场路,东至规
划京周公路新线;
建设用地傍山临水,中部平坦,西侧鹰山地属太行山余脉,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平川、沟谷、陡坡、崖壁、顶峰相互交织,高差达52米。
北侧永定河更是孕育了北京城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的母亲河,所以山水相汇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园博园“馆依山,园傍河”的整体规划特色,共同赋予基址强调和谐、传承的中国气质。
五、总体规划设计
园博馆区总体规划可以分为明旨、相地、立意和布局四个部分。
1.明旨——规划主题概念
园博馆区规划主题概念可以归纳为:
中国气质,中国理解及中国空间
选址鹰山脚下,永定河畔兴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兴造体现中国特色,首都气派的首座国家园林博物馆;
作为爱国主义、风景园林文化教育的事业机构,展现中国传统园林理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是园林成败的关键。
通过对解读命题,现场踏勘调研,以及对相关上层规划的分析,体会项目内涵“和谐”、“传承”的中国气质。
中国园林宛如写意山水,笔墨简约,意味深长,浓缩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传统园林程序,逻辑关系为线索,用中国式的思维理解设计。
所以传承传统游览观赏空间序列展开的手法,营造起承转合、步移景异、无往不复的中国空间。
2.相地
基址依山傍河,西侧鹰山地属太行山余脉,山势起伏,错落有致,而北面的永定河,更是一条孕育了北京城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母亲河,山水相会处,建馆辟园,博物洽闻。
规划中永定太平塔,建议改址建于北部山顶,傲立河畔,据山镇水,统摄全园,成为观景视线的焦点。
并可储水、俯四周,得景又成景。
主题升华为“博物洽闻于燕京自然山水间,化腐朽为灵奇”。
3.立意
园博园选址永定河畔,与卢沟古桥遥相呼应,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原址为垃圾填埋区。
随着“园博会”的举办,化腐朽为神奇,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园博馆是园博轴的起始端,总体规划设计以鹰山博馆传清音,永湄群芳奏昇平为题,体现“和谐”、“传承”的中国气质。
4.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水心山谷、博采名园、步移景异、四莳美景及画境文心。
(1)水心山谷
中国园林视山水为灵魂,延坡衍谷,将鹰山引入园中,呈环抱之势,使园景有山可依;
入奥疏源,山林谷地引水入园东流,因地随形,充分利用七十余米地形高差形成泉瀑、溪涧、湖沼、池塘等多样化的水态。
以水为魂,“顺藤摸瓜”,串联各展园,引池入湖,汇入“澄海”之中,成为全园构图中心;
以水为轴,出博馆,蜿蜒东流指向锦绣谷,最终形成近30米的瀑布跌水,银滩倒泄,注入谷中。
博物馆主建筑座落山水间,“章法严谨,景不厌精”,与自然之美浑然天成。
(2)博采名园
据要求,园博馆室外展园需基于文献记载和现存园林实例,在内庭外园中复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园林精品。
根据所选复建园林特征,抓住其山水形胜、布局特点,结合其所处地域、时代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园内选址复建。
借鉴古典园林悉仿、小仿和意仿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用地内达到至广大,尽精微的艺术效果,绘制一幅立体写意山水画卷。
卷幅上名园集锦,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园林精品相互并置,彼此贯穿渗透,使来访者最终获得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完整体验。
(3)步移景异
游览路径设置顺势蜿蜒、曲折有情,可分为三级,包括主环路,各室外展园内环路,山地磴道,且可联通建筑内中庭展园游径。
全园游线设置或登高上楼,或过桥越涧,或疏朗,或封闭,或远眺或俯瞰,方寸之地,步移景异,别有洞天。
(4)四莳美景
植物景观结合水形山势,讲究空间层次,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强调时空变幻,让人领略“春花烁烁、夏树繁花、秋叶瑰丽、冬景苍翠”的四莳美景。
在植物素材选择上传承古典园林审美意趣,营造具有传统韵味、恬淡雅致的诗情画境。
植物的花、叶、果、干各成景致,与主展馆和室外展园相得益彰。
(5)画境文心
在道路节点处设牌坊,以精练的文字画龙点睛。
结合古典园林命名、题词、楹联、匾额的文化传统,引人进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
六、室外展园详细设计
园博馆室外展陈可分为两部分,由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庭展园以及外部独立展园。
1.外部独立展园
梳理所需复建园林自身特征及现状的场地条件,外部独立展园选择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宫苑、庄园别业进行复建。
包括有宋代艮岳之雁池景区、独乐园、明代影园、清代承德行宫内山地庭院——山近轩及梨花伴月。
(1)艮岳——北宋山水宫苑
艮岳是北宋宋徽宗所建苑囿,中国园林历史上首次出现纯以山水创作,自然之趣为主题
的宫苑,不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而以山水风景为主体,园林建筑因势随形,以单体建筑为主,布列从造景上着眼。
室外展园模拟艮岳山水构架,用于全园总体布局。
在博物馆主体建筑东复原雁池景区,包括挥云厅、紫石壁、祈真磴、介亭、泛雪厅、书馆、梅岭等景点。
主要特点:
山水形势——“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属,左山而右水,沿溪而旁陇,连绵而弥
满,吞山怀谷”
掇山叠石——“筑岗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花石
纲。
植物造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以群植植物为景,如梅岭、杏岫、丁嶂、椒崖、海棠川等
动物景观——艮岳继承了圈养禽兽的传统,然而已不是为狩猎之用,而是欣赏的对象,艮岳中的岗阜、池沼、丛林也为动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2)独乐园——北宋写意山水园
独乐园是北宋文人园林中最富文人情调的园林,承载了中国早期文人园最为辉煌的历史记忆。
苏轼、富弼、宗泽等人专门为之题记,可谓文坛盛事,旷古罕有。
同时它是司马光罢相后引退洛阳著述时的隐居之所,为《资治通鉴》的诞生地。
展园模拟独乐园的山水构架,植物特色。
主要景点有读书堂、弄水轩、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台。
(3)影园——明清江南园墅
设计者为《园冶》作者计成,总面积不足十亩(不包括菜园和花圃),在江南属中小型园墅。
影园选址位于“湖中长屿之上,前后夹水,隔水蜀冈,蜿蜒起伏,尽做山势”,全园以水为中心、山为衬托的大山水环抱中的园林境地。
主要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背靠蜀冈,尽做山势,蜿蜒起伏,远眺借景,四面环水,
“柳外长河,河对岸,亦高柳,阎氏园、冯氏园、员氏园皆在目”,达到了极目所至,佳景“靡不物私其所有”。
通过借景突破自身在空间上的局限,延伸视野的深度和广度,使人作的园林与天开的山水巧妙融合。
影园内的掇山,即“以真山为依据,又融合在真山之中”,这也正是学习运用计成“以假为真”、“做假成真”手法的实例。
复建影园,有比较充实的记载资料,更有吴肇钊先生根据史料绘制的平面及鸟瞰可做参考,把握其总体布局、山形水势、植物造景、建筑等特点,在园林博物馆室外展园中选择山水地貌合适的地块予以复建。
(4)残粒园
残粒园位于苏州,建于清末,全园面积只有144平方米,不仅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也是中国最小的园林之一。
园址是一个近方形的基地,长边只有12.5米,短边只不过11.5米,园内只有一亭、一池、一山、数木组成曲折高下而有层次的景面。
残粒园的构成是以真山真水,真亭真林,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传统山水园林,面积虽小,但严格使用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方法,从而拓展了园林的视野,增加了园林的景观,延长了游览路线,而最终还是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质。
此园堪称中华一最。
(5)梨花伴月及山近轩
“梨花伴月”及“山近轩”都属于承德避暑山庄山岭区的景点。
其特点都是依山就势而建,复建展现其气势雄伟,山近在咫尺的空间形态。
2.中庭展园
博物馆主体建筑形体进退有致,外边界错落间形成了一系列中庭、平台、下沉庭院空间,除复建三个完整的庭院之外,选取古典园林中富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予以复建,涵盖园林建筑之美、山水之美、花木之美、动物之美、天象之美五大审美情趣。
布局上,综合考虑了复建园林自身特点、场地条件、景观序列营造、室内布展、游线设置等多方面因素,强调内外、上下、远近庭院间的联系,打造空间层次丰富,互为因借,环环相扣的奇妙空间。
(1)白居易履道坊宅院——唐代山池院的代表
所谓“山池院”,是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
这种宅园建于城市住宅旁,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形成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位于正宅的侧面而形成跨院的游憩园。
规模大者占据半坊左右。
白居易的履道坊宅院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作。
白居易专门为这座最喜爱的宅园写了一篇韵文《池上篇》,篇首的长序描述:
园和宅共占地17亩,其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
白居易购得此园后,又进行一些增建。
复建“山池院”被宅院、环池路和园林建筑围绕的中心水景,池中三岛,建琴亭,通三岛径,作西平桥。
(2)十二石斋——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十二石斋,原名“紫藤(花)馆”,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梁九图所建,因斋内有十二座大小奇石和园林建筑,以景物优美,见称于世,为广东省四大名园之一。
据有关资料介绍,梁九图在游览衡山湘水,南归之时,船过清远,购得十二奇石,纹络嶙峋,晶莹剔透,润滑如脂的大小黄腊石十二块,运返佛山,以石盆乘之,罗列在馆里。
其中,最大一座名叫“千多窿”,梁九图视若性命,因而将原馆名改为“十二山石斋”,简称“十二石斋”。
梁九图曾《自题十二石斋》,诗云:
“衡岳归来兴未阑,壶中蓄石当烟鬟。
登高腰脚输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
”
建国前夕,十二组石景残缺不全。
十年浩劫期间,更遭破坏,池塘被填平,庭的地面下筑起防空洞,残留的石景碎块又埋于土下,后经园林工人挖出搬至佛山市人民公园内,并将石景重新恢复,供人观赏。
(3)半亩园——叠山京城之冠
半亩园在北京内城弓弦胡同(今黄米胡同),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相传著名的文人造园家李渔曾参与规划,是中国古典园林极盛期北京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庭园中的叠山作品形式多样,誉为京城之冠,对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叠山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鸿雪因缘图记》为代表的一批清代文献提供了清中期半亩园的翔实记录。
半亩园的实物一直保存至上世纪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体规划 设计 说明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