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讲义人大版.docx
- 文档编号:1518233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51.20KB
货币银行学讲义人大版.docx
《货币银行学讲义人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讲义人大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讲义人大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货币,这个连绵不断的货币收支系统就是货币流通,是现实运动着的货币的集合。
货币在本国表现为本币,在外国相对于他国表现为外汇。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货币产生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效率极其低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直接的物物交换已经不适合交换的需要,因此,人们先把自己的商品交换为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再拿这个商品去交换其他自己需要的商品就方便多了,当这种商品慢慢固定在某种商品上以后,贝壳、皮革、农具、布匹都曾经充当过这种中介商品,这种商品就慢慢成为货币。
举例:
直接的物物交换:
我是一名教师,以讲课谋生,我要去食堂买饭,就要给食堂的大师傅讲货币银行学,从而交换他的食物。
可是食堂的大师傅并不一定想听课。
这样就造成了交换不能成功。
通过货币的交换:
我通过讲课而获得货币收入,再去买饭,食堂的大师傅通过卖饭获得货币收入,再去购买他想要的其他商品。
二、物物交易和通过货币交易的社会成本比较
物物交易:
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相交换。
通过货币交易:
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和货币交换,但商品之间不能交换。
物物交易的社会成本:
需要Cn2个交易网点
通过货币交易的社会成本:
需要n-1个交易网点
只要n>2,Cn2就大于n-1,所以物物交易的社会成本大于通过货币交易的社会成本,所以通过货币交易优于物物交易。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货币
一、作为货币的商品要求有四个特征
价值比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二、货币的发展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第四节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购买和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第五节货币的界说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最高流动性。
第六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形成的原因
早期铸币在形制、重量、成色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民间私铸、盗铸,导致货币流通比较混乱。
因此需要政府对此加以管理,来维护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
二、货币制度的内容:
规定货币币材、确定货币单位、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流通程序(我国的主币是“元”。
“辅币”是本位币单位“元”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使用,我国的辅币是“角”和“分”。
)、建立准备制度。
无限法偿:
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
即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
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补充内容:
人民币的主币与辅币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
”
人民币有主币和辅币之分。
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它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单位。
主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主要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的需要。
主币在一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它的特点是面额小,流通频繁,磨损快,故多用铜、镍及其合金等贱金属铸造,也有些辅币是纸制的。
辅币一般是有限清偿货币,即每次交付的辅币数量有一定限制,超过限额,收方可以拒收。
不少国家规定辅币和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清偿的能力,我国采取了这种做法。
人民币除了有主币和辅币之分外,还有一种为纪念币。
所谓纪念币,是国家为纪念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根据特殊需要,有选择、有控制地发行的铸币。
第七节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调节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惯例和机构组织等。
核心问题是各国的汇率制度。
一、金本位制和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汇率制度
1880~1914,各国实行金本位制度,国际货币体系也以黄金为本位。
金本位下,各国间的货币兑换关系是固定的,因为各国的货币都以黄金为基础,货币的法定含金量决定了汇率。
两次大战之间:
浮动汇率制度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基本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较高稳定性。
美国按照承诺的价格将美元兑换为黄金。
某个国家只有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才允许对本国货币的汇率进行调整,并需要获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其他国家的同意。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个参加国缴纳一份款项,若参加国遇到暂时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可向组织借款来弥补。
设立特别提款权,增强政府的国际支付能力,对保持汇率的稳定十分有益。
体系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美元的稳定,也就是说美元不能过分贬值,否则会影响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体系的稳定就会受到影响。
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国际收支逆差加大,美元贬值预期浓厚,各国大量抛售美元,美国无法承担压力,停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三、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1973年后,各国货币普遍脱离美元实行浮动,世界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
1976年牙买加协议反映了各国对新的货币体系的尝试:
正式确认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性;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强调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
第二章信用
第一节信用及其余货币的联系
一、信用的定义
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二、信用的产生
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三、信用的发展
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现代信用
信用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信贷两种形式。
第二节高利贷
一、高利贷的特点
极高的利率。
二、当前的民间借贷
不等同于高利贷;现代的信用体系不能满足民间的信贷需求。
第三节信用活动的基础
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时,信用的产生是完全必要的。
个人、企业、政府都参与到了信用过程中去。
第四节信用的形式
一、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如商品赊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预付货款、商业票据。
局限性:
规模和数量受限,只能在互相了解的企业之间发生,有严格的方向性,每张票据的金额不同,支付期限也不同,支付起来不方便。
商业信用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分为本票和汇票。
二、银行信用
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提供的信用。
其形式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开出汇票、支票、开立信用帐户等。
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特点:
以金融机构为媒介,借贷的对象是货币。
三、国家信用
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借助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包括国内信用(内债)和国外信用(外债)。
特点:
风险小,用途较为特定。
四、消费信用
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一种是企业直接向消费者个人提供,一种是银行向消费者个人提供。
五、股份信用
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所体现的一种信用形式。
六、国际信用
指国际间的借贷关系,主要包括:
国外商业性借贷、国外直接投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信用主体
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
资金需求方、金融中介机构、资金供给方
运动形式
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
资金需求方金融中介机构资金供给方
融资成本
较高
较低
风险
较高
较低
灵活性
较强
较弱
表现形式
债券、股票融资
银行贷款
我国是间接信用占主体地位,直接信用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股票融资过多,债券融资较少。
第五节股份公司
一、股份公司的特点
公司的资本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证,持有人称为股东,股东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股票不能退股,可以转让、出售;股东可根据其持有股票数量有相应的投票权;公司的经营由专门的管理层进行,他们一般不是资本的所有者。
二、股份公司与信用
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
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靠发行股票筹集的,而股票能够发行必须有货币资金市场,而这个货币资金市场是靠信用形成的;股票能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还有一个前提,即:
股东对公司的行为只负有限责任,而信用关系促进了有限责任的形成。
第三章金融
第一节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西方对finance的解释:
1、宽口径
包括政府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即国家财政;工商企业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即公司理财;个人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即个人理财。
2、窄口径
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形成。
3、中口径
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第二节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金融体系的构成:
1、货币流通
2、金融机构
3、金融市场
4、金融工具
5、制度和调控机制
第三节金融学科体系
金融学科体系的构成:
1、金融范畴的内容(金融基础知识)
2、金融微观分析
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功能等分析
3、金融宏观分析
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均衡;利率和汇率形成;通货膨胀与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等等。
第四章利息和利率
第一节利息
定义:
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
包括两部分:
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
利息的实质:
以剩余价值的观点来概括,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本金×利率;反过来,本金=利息/利率,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收益的资本化,如知道土地收益(地租)计算土地价格;知道工资计算人力资本的价格。
第二节利率及其种类
定义:
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分类:
基准利率: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
无风险利率:
指风险相对最低的利率。
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就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水平
实际利率:
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条件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名义利率:
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计算公式(两者之间的关系):
概略:
r=i+p
精确:
r=(1+i)(1+p)-1
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物价变动率。
固定利率:
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
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市场利率:
在市场机制下可以自由变动的利率。
官定利率:
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央行确定的利率。
行业利率:
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为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对本行业成员有约束性。
年率、月率、日率是指以年、月、日为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的利率。
第三节单利与复利
单利:
指只对本金提取的利息。
C=P×r×n
复利:
将上期利息并入本金一并计算的利息。
C=P×(1+r)n-P
利用复利计算公式可以正算求出终值,逆算求出现值。
P=S/(1+r)n
现值可以运用到很多地方:
如比较投资方案。
第四节利率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由于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所以利率的变化范围是在0与平均利润率(即借入资本的资本家的利润率)之间,定位于何处,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也取决于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等因素。
实际利率理论(凯恩斯主义出现前的传统经济学的利率理论):
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实际因素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利率由投资和储蓄的均衡所决定。
凯恩斯主义的利率理论:
利率取决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货币的供给是外生的,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的需求包括三部分:
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预防需求都是收入的函数,和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银行学 讲义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