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假设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78151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46KB
货币流通假设Word格式.docx
《货币流通假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流通假设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货币流通速度各种理论的假说
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
1.1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
配第最早研究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第一个货币流通速度函数,认为支付频率、支付规模、收入、收入分配、银行体系的出现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最主要因素。
洛克第一个将利率引入货币流通速度函数。
坎蒂隆18世纪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论述中引进最多影响变量,还预测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呈U型。
桑顿第一个指出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及金融创新可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魏克赛尔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是费雪之前较成熟、较系统的成果,特别强调了信用经济和银行制度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长期内是较稳定的,不是说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中不变,而是说其长期变动趋势可以预期,为后续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2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马克思把货币流通速度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与流通中的货币量相提并论,认为对流通中货币量的研究并不能取代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
(1)是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流通量而不是相反
(2)货币流通速度可以代替货币数量。
但货币流通速度代替货币数量的程度要受到限制。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马克思认为:
(1)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恒定的量,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素几乎都作用于货币流通速度。
(2)货币流通速度有自动稳定的倾向,因为各种流通手段的互补性在起作用。
(3)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快的,它的自动稳定倾向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这种加快的速度。
1.3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
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了清晰的阐述。
货币数量论最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MV=PY。
那么货币流通速度V=PY/M。
该式中,Y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量。
费雪在这里认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支付制度、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由于这些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的变动也极为缓慢,所以V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可视为不变的常量。
所以名义收入只是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即所谓的货币数量论。
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名义收入也同比例增加。
他还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在充分就业时,T的变动也极小,将其视为常量。
货币数量论表明,V和P都是常量,物价水平的变动只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可以自动均衡,货币供求也会趋于均衡,即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Md,可以得出M=Md=PT/V=GDP/V。
表明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的函数,利率对其没有影响。
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收入水平所支持的交易规模和由人们交易方式所决定的不变的货币流通速度。
费雪方程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最大的特点是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稳定。
1.4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
凯恩斯主义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3个动机: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他的实际货币需求模型是Md/P=(fi,Y),式中i表示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即货币的需求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函数,把上式代入V=PY/M,其中M用Md代替可以得出:
V=PY/M=Y/(fi,Y),该式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函数。
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同样,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水平呈正方向变动,其原因在于利率水平的上升,货币持有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就会减少,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正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对收入和利率的变化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收入和利率水平变化又是事实,这就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他还认为价格具有黏性,即实际收入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比例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受到利率这一因素的影响,受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不稳定都可能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
1.5现代货币数量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即现代货币主义,理论核心是证明“唯有货币最重要”,即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名义收入的唯一重要变量,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和认识中,首要的是说明它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得曼认为,经济生活中,实际货币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是由恒久收入决定的。
恒久收入是一种平均收入,在短期中波动的幅度并不大;
在长期中,恒久收入是稳定增加的,货币需求也在稳定增加,所以实质货币需求函数也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由恒久收入和货币存量所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主张采取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以消除通胀,保持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货币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而是关于由哪些因素决定货币需求的理论。
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Md/P=(fy*,w;
rb,re,rm,dP/Pdt;
u),式中:
Md/P为实际货币需求;
y*为恒久收入;
w为财富构成;
rb,re,rm分别为固定收益证券、非固定收益证券、预期货币收益率;
dP/Pdt为预期物价变动率;
u为综合变量。
他认为,货币需求不仅是利率的函数,而且是所有资产收益率的函数。
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还有物价水平及物价变动率,还引入了预期因素,货币需求还受收入与利率外的各种主客观影响,主要体现在u这一综合变量上。
他认为,实际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恒久收入,而恒久收入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实际货币需求也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主张保持货币供给量的稳定增长,因为Y与y*的关系通常是很容易预测的,所以V=Y/(fy*,r)也是稳定的,Y是实际收入。
主要的观点是货币流通虽然稳定但不是常量。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假说
2.1制度假说
Bordo和Jonung(1987)将货币化程度、银行的普及、金融发展、经济稳定性程度等制度因素加以量化,引入货币流通速度函数中,对只考虑利率和收入变量的传统模型进行了明显改进。
在第一阶段,金融铸币、以货易货以及实物支付逐渐为纸币所取代。
在此“货币化”阶段,公众相对于其收入或GDP持有更多的货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在第二阶段,债券、股票和货币市场工具等货币替代品的出现降低了货币需求,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先是随着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的稳定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呈现“U型结构。
2.2“随机游走”假说
Gould和Nelson(1974)较早地证明货币流通速度是随机游走的。
Gould等发现,用年度数据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是随机游走的,但用季度数据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随机游走的。
DavidKaremera等发现:
美国的M1、M2的流通速度是随机游走的;
英国、日本、意大利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否随机游走,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和研究的样本期间而定。
2.3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
弗里德曼解释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早期货币(M1)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认为美国1979年货币政策操作方法上的变化导致货币供给波动性增强,这增加了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使货币需求特别是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弗里德曼关于货币供给波动性与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的结论可称为“货币供给波动性假说”。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政策含义
以上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以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为核心理论。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政策含义:
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常量,产量恒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货币量变动的影响序列是:
M—P—GDP;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
货币量的变动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影响名义收入,即M—r—i—GDP,就业由产量决定,产量由有效需求决定;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货币供给量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名义收入,影响序列是:
M—GDP。
货币量的增加在不被货币流通速度抵消的情况下,会使GDP增长。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个稳定的函数,名义总收入的变化几乎都是由于货币量的变化,名义总收入的变化由产量和价格的变化所决定。
所以他认为只有货币最重要,货币量的增长率与名义收入的增长率保持一致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否定了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它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并得出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的货币量,其中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影响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财政政策首先通过改变货币总需求影响收入和利率,收入和利率又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又会影响国民收入。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收入水平增加、利率上升,这就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使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收入水平减少、利率下降,这就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收入水平进一步下降。
它还证明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随利率的周期变动也是顺周期的,这样就否定了古典的简单货币数量论中财政政策无效的观点,为自己的财政政策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此来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表明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用。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模型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观点既不同于古典学派的简单货币数量论,也区别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模型,它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具有稳定性,这一点与古典学派相近。
现代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利率水平都影响实际的货币需求,但在影响程度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
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虽然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利率实际上会影响实际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但实证分析它们的影响是十分微小的,主要影响的是恒久收入水平。
由于恒久收入水平在长期内是稳定的,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一样是相当稳定的,这样就自然地得出了和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十分相近的政策结论:
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是主要的。
这就是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用财政政策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原因,也是两个学派的重大分歧之一,凯恩斯主义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波动,货币主义关注的是长期发展的经济环境。
四.货币流通速度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我国近年来经济迅猛增长,投资过热问题突出,而实体经济的增长没有那么快,货币需求增长速度快于GNP增长速度,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下降趋势。
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将货币流通速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1.利率问题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对实际利率不敏感,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利率非市场化造成了资金的价格扭曲,失去了有效调节货币需求的功能。
利率对公众的货币需求和消费几乎没有影响。
所以当我国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的条件下,试图通过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行不通的,而且如果一再降低利率,很有可能陷入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利率市场化必然是我国金融发展的趋势,并且随着我国金融未来发展,货币对利率的需求弹性必然会提高,利率将成为一项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利率市场化,而利率货币政策的使用应当慎重。
2.实际收入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流通 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