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思考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60587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6.43KB
西方文论思考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
《西方文论思考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论思考题整理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
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
(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这是柏拉图主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
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
2.柏拉图对文艺的功能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这中对文艺本性的基本看法,导致了柏拉图对文艺对人生的消极作用,这是他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主导性观念。
(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
反对诗歌的柏拉图其实是一位诗人,懂诗,爱诗,对文艺的教育功能有清醒的了解。
但是,就是因为了解,所以才将文艺视为洪水猛兽。
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果”
(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
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批评古希腊文艺,一是亵渎神灵,丑化英雄;
二是摧残理性,迎合低劣的人性,成为“感伤癖”与“哀怜癖”的温床,滋养情欲,危害城邦。
(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
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3.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
(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柏拉图断定文艺作为一种摹仿品是低劣的。
(二)柏拉图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
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
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成为“感伤癖”与“哀怜癖”的温床,危害城邦。
(三)诗歌和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带来的“诱惑力”背弃真理。
(四)柏拉图要驱逐诗人、清洗文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艺对他的理想国不利。
4.柏拉图提出了哪些文艺对策,其具体容是什么?
柏拉图提出严厉的文艺对策:
驱逐诗人:
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他攻击诗人是在丧失理智陷入迷狂状态时写成篇章的;
断言诗只能捕捉影像,不能为人们提供真理;
也指责诗歌诋毁,败坏道德,只能产生极坏的影响等。
因此他坚决地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将诗人和诗歌驱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国并不是真正地反对诗歌和诗人,主要是出于他的政治立场考虑,他的第一个理由是针对当时代表势力的诡辨家而言,第二个理由是针对政权统治下的戏剧和低劣的文娱活动。
5.柏拉图是在什么思考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法制化思想的,思想表达在哪些方面?
思想表现:
1、批评传统文艺古希腊文艺2、驱逐诗人。
只许可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进城邦。
④接纳能够有利于城邦的文艺。
灵魂直接回忆的来的文艺。
6.柏拉图提出了哪几种“迷狂”?
一、预言的迷狂,是指预言家们在预言未来时受神灵感召所陷入的迷狂状态;
二、的迷狂是指那些家族先世的血债而命数预定的人为赎罪免灾在祷告祈神时陷入的迷狂;
三、诗性的迷狂,指诗人在创作时因受诗神凭附而陷入的迷狂状态;
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的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
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
四、理性的迷狂,柏拉图认为,这种迷狂在本质上是一种回忆——对理念世界或真实本体界的回忆。
与前三种迷狂相比,无论就性质还是就根源来说,无论就迷狂者本人还是还是令其迷狂的对象来说,只有这第四种迷狂才是最高最好的、真正神圣的迷狂,因为只有它才完全摆脱了现象界的羁绊,才是一心向着善和美的理念的。
7、柏拉图所说的诗人的灵感是怎样形成的?
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来自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神灵凭附。
柏拉图认为,诗人的创作灵感是诗神赐予的,诗人的创作由诗神暗中操纵着。
这就是说,好
的艺术家的创作是凭借神给予的灵感、凭借神的力量来进行的,而不是诗人在现实中积累起来的技艺。
第二条途径是灵魂回忆。
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
也就是说,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通过这样两条途径,诗人们产生了灵感、表现出迷狂,而这种灵感和迷狂的背后都包含着对世界本体的向往。
灵感的真正源泉是世界本体。
8、应该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
柏拉图的灵感说,主要包含着四个部分,即源泉——美本身与其表达者的神;
途径——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
表现——迷狂;
结果——诗神的作品。
他把灵感的源泉归于“神灵凭附”,把获得灵感的过程看成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的美引发下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
他认为有两种艺术,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一种是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
后一种“代神说话”才涉与灵感。
是理想国允许存在的。
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1、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
使人们对文艺活动本质特征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他看出了理智和灵感的区别。
认为单凭理智创作不出优美的艺术作品。
2、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3、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
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对现实美的摹写上,而是努力创造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的过程。
他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但在阐述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社会功用说以与灵感说的过程中,又揭示了文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规律,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萌芽。
对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理论和一些现代派理论影响很大。
亚里士多德《诗学》
模仿说:
关于文学起源与创作的理论。
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
因为模仿对象的不同,于是分别产生悲剧和喜剧。
因模仿方式的不同分别产生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亚认为文艺模仿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模仿所产生的文艺情节是可能发生的事。
文艺模仿的真实性表达在哲学意义上的“可能律与必然律”
9、亚里斯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
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了西方古典时代最有价值的关于文艺本质方面的思想。
1、文艺的本质是世界的一种摹仿。
2、文艺作为模仿是创造性的,不是对对象的单一和简单的复制,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消极的。
创造性表达在两个方面:
文艺可以模仿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
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文艺作为模仿是真实的:
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
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表达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表达着高度的真实性。
相对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
10、亚里斯多德是如何阐释文艺模仿的创造性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
他推崇文艺再现“应当有的事”。
他承认艺术摹仿的三种对象:
过去和现在有的事,传说和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他甚至为艺术家创造的现实中不存在的现象辩护。
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1、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模仿观有何特点?
1、他的文艺创作的模仿会所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贯彻现实主义原则,否定了柏拉图的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的观点,认为文艺所模仿的对象本身就具有“完完全全的实在性”,把现实人生视为文艺的主要模仿对象。
文艺的模仿不仅是再现现实人生,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是对人生普遍本质的表现。
2、他认为艺术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本质。
感性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模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
同时,艺术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进行能动的创造。
艺术模仿的对象应该是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3、总之,艺术之所以要想像,要虚构,要表达理想,就是因为它是艺术。
艺术要模仿自然,但并不等于自然;
艺术是一种创造,但又不能脱离自然。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模仿自然”的全部涵义。
12、亚里斯多德是如何定义悲剧的?
悲剧:
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冶人的心灵,悲剧成分中,,情节最重要,人物性格第二,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好选择。
1.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2、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
部分使用;
3、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表达法;
4、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冶。
13、亚里斯多德对悲剧情节提出了哪些看法?
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辞、歌曲与思想。
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
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食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
①“情节”是悲剧的最重要要素。
即定义中强调的“行动”,悲剧不是描述一个人有什么样子的性格,而是这样性格的人做了什么样子的事。
②情节要完整统一,即定义中强调的“完整”。
亚里斯多德说“完整”就是“有头,有尾,有身”。
③情节要有适当的规模。
即定义中的“一定长度”。
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很小的东西和很大的东西都是不美的。
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情节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
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是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
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有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应遵守上述原则。
15、悲剧性格提出哪些具体要求
悲剧性格的四点要求: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第二点,“性格”必须适合。
人物可能有勇敢的,但是勇敢或能言善辩与妇女的身份不适合。
第三点,“性格”必须相似,此点与上面说的“性格”必须善良,必须适合不同。
第四点,“性格”必须一致;
即使诗人所摹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了的,也必须寓一直于不一致的“性格”中。
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正确选择。
主要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道德倾向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文论 思考题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