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160286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6.27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⑶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七、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意识决定于物质。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八、联系的特点: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九、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十一、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
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
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求发展结合起来。
十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十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三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十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普遍和特殊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十五、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在相互作用各自素而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十六、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质、量、度
⑴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⑵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⑶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间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十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十八、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首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十九、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修订版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