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五15题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5155904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0.70KB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五15题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五15题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五15题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据材料一回答,“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
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
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
“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
《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
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材料一梁启超先生曾说:
“王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在这里,我最赞成梁启超先生的话,因为阳明学说正好像给一个已失去思维能力的人注射了一针健脑滋补剂,使凝固的思想活跃起来。
……我认为“阳明学说”是对当时的正统思想——程朱理学的反动。
这个反动,正是当时时代的需要。
……王阳明不仅提出不以朱熹之是非为是非,还进一步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在以孔子为至圣的当时,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行动。
他实际上是否定了圣人和众人之间的差别,树立起众人的自信心和人格的独立意识,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王阳明认为: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你看满街都是圣人。
”
——摘自诸焕灿《王阳明心学的
思想解放作用》
材料二从表面上看,路德是典型的“离经叛道者”,以致1520年6月,教皇利奥十世发布训令宣布路德的思想为“异端”。
但实际上,路德的学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继承了传统基督教教义。
……他摒弃天主教烦琐的圣礼和教阶制度,主张信徒凭着“信”就能与上帝沟通,得到拯救。
他斥责罗马教会道德沦丧,玷污了宗教生活的纯洁性。
“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
”“所有基督徒……在他们之间除了职务不同以外,没有其他差别。
……我们有同一个洗礼,同一个福音,同一个信仰……凡经过施洗的人,都可以自豪地说,他已是一个被授予圣职的神甫、主教和教皇。
——摘编自胡玉娟《拯救信仰——评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阳明学说”“正是当时时代的需要”和梁启超肯定王阳明学术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学说和马丁·
路德学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
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
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
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
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
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
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
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
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沈联涛)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
儒林传》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
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
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
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
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
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2)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
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
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
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
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
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五15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 历史 三轮 冲刺 练习 材料 阅读 15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