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与成功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154335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98KB
论素质教育与成功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素质教育与成功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素质教育与成功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此有种种不同的看法。
据1990年刘京海同志(上海市闸北八中“成功教育”改革的主持者)的归纳,大约有如下几种:
1.认为“成功教育”是针对失败教育而言的;
2.认为“成功教育”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提出的;
3.有人提出“成功教育”对各类学生的教育都适用,具有普遍意义;
4.有人强调“成功教育”不仅包含学生的成功,还包含教师的成功,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好处,因而它具有管理学上的意义。
在我看来,不论对“成功教育”的性质如何理解,但它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却是不可改变的,亦即这些特征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然则,成功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一是成功性。
顾名思义,成功教育是以成功性为其最主要的特征的,没有成功性这一特征,就不成为成功教育。
成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它承认这么三种规律性东西的存在,即:
任何人生来都具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
同时,人们都亟欲获得成功;
而且,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又都可以获得成功。
它要求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入社会、参加工作。
这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
传统教育思想总以为只有部分人能获得成功、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甚至是优秀的潜能,只要把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这乃是成功性特征的突出表现。
二是主体性。
成功教育最终总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每一个学生又都是活生生的主体。
因此,成功教育又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即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主要反映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
千万不能时而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时而又把他们当客体看待。
也就是说,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始终不变的,不只是学生自学时是主体,同时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也是主体。
其次,相对于学生主体来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因为教师是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外部因素(条件),他们决不能代替学生去获取成功。
就是说,学生是取得成功的唯一内因,而教师同其它一系列外部条件一样,只是帮助学生获取成功的外因之一。
最后,按照马克主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基本原理,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明白如昼的,根本就用不着争论。
这也告诉我们,在成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不会也不应抹杀的;
而且教师同其它外因还不一样,他们起着主导作用,即他们能够支配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并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追求与获得成功。
这样看来,成功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在一起。
三是个别性。
在实施成功教育的过程中,曾出现一种偏差,即以为要一律对学生提出同样的成功标准,要求学生达到同样的成功水平。
我以为,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教育中的客体条件或学生这唯一的主体因素,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成功教育所追求的成功,也就应当有一定差别,不能千遍一律。
成功教育的个别性特征,就是在向学生提出成功的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的成功要求,即个别对待、因材成功。
以上成功教育的三大特征是基本的。
从这三大特征出发,还可以引申出成功教育的三大原则,即成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个别性原则。
而且我以为,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凡是符合这三大特征并采取这三大原则的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也就是成功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成功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我国,成功教育是在80年代中提出并逐步开展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明确提出来的。
一在先,一在后,这二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看到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与趋势,这就是:
无论是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出的教育改革设想,还是在其后提出的教育改革课题,都必须而且已经与素质教育挂起钩来。
例如,上海市徐汇区已有60多年历史的向阳小学,作为其办学特色的兴趣教育便是如此。
现将这一办学特色简介如下:
“兴趣教育”的总体方针是: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旨在通过创设富有情感的思想教育,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优美良好的教育环境,诱导和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劳动以及社会工作等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进而激发学习动机,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文化、身心、劳动等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目的。
(见该校60周年校庆简介)
上述“简介”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开展兴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思想、文化、身心、劳动等素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应当是,成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素质教育则是开展成功教育的落实。
现试作分析如次:
(一)成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如前所述,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与素质教育挂钩。
这就意味着,任何教育都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一条途径,都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成功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
关于这一方面,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全国城市中小学教育经验交流会期间视察闸北八中时的讲话》中即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看法。
他说:
“‘成功教育’经过总结和完善后,很可能帮助我们摸索出一条把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的新道路;
也可能找到一条使中、小学教育长期面向拔尖学生转向面向多数学生的道路;
也可能找出一条改变现在中、小学教育对学生‘死读书’、‘一刀切’,生产标准化零件方法似的要求,转换成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得到发展的道路”。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径的成功教育,为了真正能发挥其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根据上海市闸北八中以及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实施与推广成功教育的经验,可以归结为如下10大方法:
1.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2.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德育、教学与课外活动;
3.以情感为纽带,创建和谐协调、愉快活泼的良好教育气氛;
4.以鼓励为手段,激发学生追求并获得成功的信心;
5.以教师为主导,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6.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并特别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提高;
7.把“拔尖”培养与大面积丰收结合起来;
8.把统一要求与异步达标结合起来;
9.实行鼓励性评价;
10.对学习困难学生要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模式,以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二)素质教育是开展成功教育的落实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成功呢?
成功教育提出和实施之前,是“用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成功与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学生成功与否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的结果,必然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
让绝大多数人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走入社会,那就会给社会带来种种消极影响,而且给这些学生的成长背上沉重的包袱。
”(柳斌的“讲话”,同上)成功教育提出和实施之后,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成功这个问题才得到初步解决,即学生达到了一定的素质水平就算取得了成功。
也就是说,我们再也不必用“升学”而可以用“素质”作为成功的标准了。
这样一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便使成功教育得到了落实,即加强成功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成功教育获得了成功。
但必须指出,用“素质”作为成功的标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对素质内涵要形成共识。
现在一般都认为,素质是人们身体的、心理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
据此,它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身体素质(先天的)、心理素质(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社会素质(后天的)。
无论把素质细分为多少种,都必须以这三类素质为基础,都必须把三类包含在内。
其次,要规范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最后,要制订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
后两者的完善,可能还要花更多的功夫。
而只有当上述三方面都获得基本解决之后,才能使“素质”名副其实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
三、加强成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从上述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加强成功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那怎样去作呢?
这在前述两部分中已涉及一些,现再就如下两个具体问题作点分析:
(一)“拔尖”培养与大面积丰收的结合问题
在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出之前,就主要倾向说,我国教育界是重视对少数学生的“拔尖”培养,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与提高;
但在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出之后,却又从一个极端转向到另一个极端,即片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忽视甚至取消了对少数学生的“拔尖”培养。
我以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却是一个“病根”,就是采取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形而上学观点,从而把“拔尖”培养与大面积丰收对立了起来。
其实这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就是说,首先我们必须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定的素质水平,即取得一定的成功,然后以此为基础,让少数学生养成更高的素质,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这一方面,孔子的教育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众所周知,孔子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这表明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大面积丰收;
他以此为基础,又在三千弟子中培养了出色的七十二位贤人,再从七十二位贤人中,培养了更加出色的十位,最后顶“拔尖”的仅有颜渊一个,这又表明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拔尖”教育。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中,“拔尖”培养与大面积丰收的结合不只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可以做到的。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在适应性领域内获得发展的问题
自成功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出之后,又出现了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认为所有学生都要取得同样的成功、达到同一规格的素质水平,甚至采取某种行政手段,限制学生发展的差别性,而要把他们拉得“一般平”。
我以为,这种观念与作法任其发展下去,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是极其有害的。
我以为,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当前应当着重宣传“必须承认差别”的观念。
许多人特别是作父母的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都很高,在父母的心目中,子女都一定能成为高水平的人才。
这是“不承认差别”的一种典型表现。
其实,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正视此种现实。
也就是说,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引导他们在适应性领域内去进行发展。
这对他们的成才是有利的。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硬要强逼他们在不适应性领域内发展,那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是对他们身心的一种摧残。
关于这个道理,早在800多年前,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已透辟地指出: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盂子集注·
尽心上》)这里说的“无弃人”,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成功。
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呢?
就是要“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承认差别,各有所成。
总之,无论开展成功教育还是实施素质教育,都应当从学生的主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主动地发展,从而养成不同水平的素质,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中小学教育管理》1997年第2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素质教育 成功 教育